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神曲~立樹大哥、好走! 追思文

神曲


   (神曲~舉隅)立樹「大哥」~好走!追思文      林比文


                                                2007.11.22      


119晚上十點多鐘臨睡前,哥來電,內人先接,輕鬆寒暄幾句便把話筒交給我,我先談前天看西藏之旅照片,在布達拉宮哥照的一張特寫鏡頭如何如何美妙!哥便有意的提示:我們大夥兒在阿里山、山中湖合照,你的相機掉進池水中,大家驚叫的那一張你收到沒?我還輕鬆的講著相機壞了、底稿還有幾張的事,他便直接說:「顯然你還不知道這個消息,你先要鎮靜一下,說了別吃驚哦!立樹走了,昨天晚上十點左右心肌梗塞去世了!」「哦!、、、怎麼那麼快!真是無常啊!、、、也好,如果每個人都要走得那麼快!這個方式倒是最沒痛苦的一種(反過來安慰哥),、、、」電話掛斷,內人急著問!我說:「立樹大哥昨晚十點心肌梗塞去世了!」兩人先是吃驚一陣,跌坐在藤椅上~頭皮發麻,全身不對勁了好一陣子,才開始細細回憶三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三十年前在文學院宿舍2B結緣,某(王金凌)、大海曾春海)、大保袁保新)、大龍謝義龍)、王初慶 老師、公(黃湘陽 老師)、哥(吳宏 安 老師)等一群人,都因為有您的呼朋引伴才結成2B黨,大夥兒在一起議論東西南北,您的聲音、腔勢最犀利,所以大家都稱您「大砲」,而我則為您專稱「大哥」。六十五年研究所將畢業,全家快快樂樂的搭乘您考到駕照第一次上路~台北金山陽金公路的車子,您緊張得一路上喃喃自語,而我們不明就裡地說說笑笑減輕您不少壓力吧!在金山受到先伯父熱情地招待海鮮大餐及參觀金山核能一廠,感恩至今。大夥兒在2B宿舍不知聚過多少次餐,只要某當兵放假回來,就會舉辦像原住民式的酒宴~竹葉青酒(金門高粱、馬祖老酒、米酒、、、)配花生米、豆腐乾、海帶等小菜和阿海大龍煮的蛋花麵,酒酣耳熱之際,笑聲、辯論聲直可將天花板震垮下來,太晚時還常常引來舍監的警告。有一次轉移陣地到小弟租的寒舍聚餐,您大展廚藝地開菜單、掌廚,我當跑腿,大夥兒嗨翻天。任教後,多次參加大夥兒輪流主辦的聚餐,只要有您在,無不盡興具歡,從中聽到、學習到許許多多「學問」、「奇事、密聞」及不可多得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七十三年弟考取中醫師檢定考,昱年投拜光亞門下學習臨床,暫別大夥兒過十年的「醫海」生活,這件事您因咽喉部長腫瘤從雅加達回來而正式讓您知道,並且三次到您內湖府上把脈,直到剩三分之一大,我採用《道德經》:「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理論認為可以不去理它,而您卻耿耿於懷,認為「除惡務盡」才放心,最後還是去動手術摘除。後來陸陸續續一些小毛病,時而西醫、時而中醫,我們在教授休息室相遇時一起討論、交換心得;當然更多的時候是聽您高談闊論,尤其是聽您到處演講的精彩片段及幫人「解惑」的新見。我還在您主辦的「益世雜誌」投刊「題西林壁詩~析論」、「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詩人之戀~生日感言」的短文。這段時光的交往,只見您意氣風發地馳騁在「學術界」及「社會公益」事業上,無論是歷史專業的大作,或是淑世公益的演講及短文~男女:兩性關係,生活雋語,教育關懷,社會和政治問題的剖析等等,都留下影響深遠的大作。 八月二十七日 大夥兒阿里山之旅,我在車上講「如何坐好月子」「憂鬱症的辯證論治」「留學生必備的一些中藥成方」,某要我寫出來,他負責打字傳給大家,而您卻得意這趟知性之旅,希望每年能辦一次這型旅遊,還特地買了嘉義當地有名的包子請大家(帶回去吃)。這些點點滴滴都深深刻鏤在2B大夥兒心版,永遠都不會磨滅。關於健康問題:直到前兩三年,您從英國回來,驗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開始關懷及加強養生、氣功、甩手功、、、等,我偶而也會提一些中醫養生見解供您參考,效果如何?也只有您自己最清楚。開學以來,不曾碰面,忽然接到哥的這通電話,「注重養生、氣功、運動如大哥者」竟是這樣的結果,怎能令人相信?究竟是因繁忙的事務令您從不歇下腳步,讓自己多休養生息造成的呢?或是養生飲食生活有所閃失?或是最近又有外感疾病、藥物問題?這一堆抓不準的問號,就像失了焦的相片,怎樣都不清晰,在在都覺得「惑之大者」令人「終身不解」,怪諸「命數」「命運」、、、。十一點半過了,我倆守夜般地為「大哥」哀傷,帶著悲泣的心遲遲不能入眠!


1112晚上聽完乾媳婦的電話後,腦海裡不斷出現「大哥」的身影,心情墜落在生命、命運、輪迴的漣漪湖裡,聯想到俄國名畫家列維坦的《弗拉基米爾之路》,彷彿自己見著弗拉基米爾之路(人生路),蜿蜒高低起伏的道路像一條白灰色的長帶,穿過兩側低矮翠綠小樹林,最後上爬、伸向藍色的遠方;在道路的遠處可以看到兩個巡禮者的身影,一根傾斜的墓標,帶著被風雨侵蝕的「聖者」。


察看(1999.7.5.)我拍的弗拉基米爾之路~腦海浮現奈何橋(嘆息橋),彷彿有個「熟人」正從遠坡要往橋上走去,這是一條什麼路、、、停一停!這就是弗拉基米爾之路;這條路是每個人人生的最後一程,多少不幸的人在鐐銬聲裡,走向西方世界、、、


草上夕陽西沈,


遠處的羽毛草閃著金光,


囚徒的腳鐐,


揚起道路的灰塵、、、


       (阿、康、托爾斯泰的詩《帶足枷的囚犯》)


在富有詩意的寂靜景色裡,我似乎感到一種深藏心底的哀傷。這微妙寂靜變得憂鬱起來,灰色的天空也顯示愁慘的樣子、、、


1119早上依慣例到「板橋」「第一」「體育場」,兩年多來第一次順時針方向跑外圈一小時,由「南門」跑到「西門」,「北門」而「東門」,像轉「經輪」似的,一圈又一圈,陰晴不定的天氣,時而飄著細雨,想著「人生」、「輪迴」「大哥」、、、淚光裡,腳步不曾停息,想著:如果我不幸活九十歲,就像這樣跑~跑九十圈,誰來給我喝采!寫追念文!「大哥」真有幸!如果我九十歲是歹活~病痛折磨而去,「大哥」能給我「解惑」麼?您的「解惑」書裡有說到麼?您為什麼能如您平日瀟灑的個性瀟灑而去!您由「西門」上去「淨琉璃西方世界」,是那麼「不可思議」!那麼「清淨」!那麼「光明」!那麼、、、,我倒希望您繼續在那裡「當大砲」!繼續遂行您「愛熱鬧」的個性,不要太「清淨」「光明」!太「不可思議」!「大哥」是最「入世」的性情中人喏!凡接觸過他的人都會同意這一點的,我是多麼希望、、、快跑一小時「二十大圈」了,「朔風」「野大」地吹著濕透的衣服,天空還是陰陰地飄著淚水、、、祈禱上蒼保佑「大哥家人、親友」,也祈請上蒼引領「大哥」!好走!            


                                                                     2007.11.19.比文泣書


 


附註:「追思文」第一段:生命,第二段:命數,第三段:輪迴。裡面的數字即取「神曲」與「中國易經傳統數字」的寓義:


第一段「記生命」的119日 的「9」,是生命陽數中最大者。生命的流程全在「陽氣~動能」的展現。第二段「記命數」的「12」即「1:陽數、陽爻」和「2:陰數、陰爻」,陽爻、陰爻組配成八卦、六十四掛,且終於「未濟」的「無奈」!第三段「輪迴」的「19」即指從「9」到「19」剛好第一「輪迴」,並走向「無限」。三段內容取義由此展開:


 


解讀要領之一~參閱《神曲》摘要:(比文摘錄並註解  2002.8.21.


        體裁:詩


        作者:但丁、阿里吉耶里1265--1321年)


        類型:基督教寓言


        時間:1300年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地點:地獄、煉獄、天堂


        首錄:約1320           


            主要角色:


            但丁


            維吉爾--但丁的嚮導


            貝維特麗齊--但丁心愛的人


短評:


    這部著作的偉大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其偉大既在主題上,也在詩的本身。但丁作為詩人,在世界已知的第一流藝術家行列中佔有他的位置。他表現的主題具有普遍性(典型),它涉及人類迄今所獲得的最偉大的觀念。只有一位藝術大師才能具有《神曲》中所呈現的崇高格調和運用絢麗多樣的比喻及場景的能力。


概要:


    但丁發現自己迷失在一片黑暗和可怕的森林中(但丁--脈道,森林--萬物細胞。病入阿修羅道--將掉入癌症的境地)。當試圖重新找上正當路時,他來到一座山前,於是決定爬上去,以便找到方向。然而,怪獸(不正常之邪氣)的阻擋,他被迫回到平原(原來的情境)。正當他悲嘆自己的命運時,詩人維吉爾走過來,並表示願意引導他通過地獄、煉獄(極苦之病)和(回到)極樂的天國(健康、快樂)。


    當他們到達地獄的大門時(每個人每天之飲食、生活周遭都充滿陷入地獄般的危機),維吉爾解釋道:這裡禁閉的都是那些無視善惡(不顧危機而陷入惡境)度過一生的人(生活飲食不懂節制、揮霍生命的人)。在冥河(地獄--三惡道)邊,他們發現了擺渡人查隆(指引師--醫生)。但丁恐懼萬分,隨之陷入恍惚的狀態(病入昏昏沈沈、心神恍惚)。他被一聲響雷驚醒後,便跟著嚮導(維吉爾:醫生、醫護人員)通過了地獄的邊緣,那是地獄的第一圈層。他得悉,禁閉在那裡的精靈(不善人--病重之人)雖然都曾度過了有品德的一生(善人--健康、愉快),但未受過洗禮(異教徒;未曾受過教化、不懂養生的人)。


    在地獄的第二圈層的入口處(病更深重一層),但丁遇到地獄官米諾斯(掌管地獄;醫護人員)。他警告但丁留意,(否則)如何(便會)進入較低區域(病又會深重一層)。當但丁目睹精靈(不善人)正受著可怕的懲罰時(病痛的折磨),他被憐憫壓倒了(咎由自取,自作孽、不可活),他們犯有好色的罪孽(因色而病),被懲罰在空中不斷地旋轉(得到天旋地轉之病症)。第三層關押著犯有貪食罪的人(因飲食不當而引起之病;如腸胃疾病),他們被迫躺在深泥裡(腹脹、食積)、冰雪裡(寒症食積)和死水裡(腹水--腐惡的積水,代謝不出來)。在下一層圈(第四層),但丁目睹了揮霍浪費者(指熬夜等揮霍生命的行為)和貪婪無厭者(慾望、貪吃不節制的人)所受的懲罰,從而認識到生命的空虛(看到生命的成住壞空,精神空虛等)。


    但丁維吉爾繼續他們的旅程,直到抵達斯蒂琴湖(苦難之湖~第五層)。易怒者(病鬱而易生氣)和悲觀者(疾病老是醫不好,痛苦不得解除,久而久之、便會對生命悲觀、厭世)都在這裡受苦受難。在維吉爾的示意下,一位渡船工把他們渡過湖來到狄斯城(苦難之城、安寧病房~第六層)。然而,城門關著,由降臨的天使守衛著(護理人員),不准他們進去。在一位天使(護士)為他們求情之後,他們才獲准入城。在那裡,但丁發現燒得滾燙的墳墓(熱症)住著異教徒(不懂養生道理的人)的靈魂(病人的身心靈)。但丁與其中兩位受折磨的精靈談話(與病人談談生病經驗與感受),瞭解到地獄中所有靈魂對當今世界(當下的身體、生命的養生知識)一無所知,但都能記得過去(病痛的經驗),而對未來模模糊糊(正確的生理、病理、醫理、藥理知識--養生知識一無所知,那麼對生命、病情未來的把握,便模模糊糊)。


    第七層入口處,由半人半牛的怪物(病人形體扭曲狀、殘障人士)看守著。只在維吉爾撫慰他(怪物)之後,兩位旅行者(指但丁維吉爾)才經過陡崖來到山底。在那裡,他們看到一條血河(血症),禁閉著那些生前犯有暴行的人(急暴的疾病,傷到血液)。他們得悉,在河的另一邊,自殺者(自我戕害身心的病人,尤其是指上吊者)被判決居住在樹幹上。他們越過和來到沙漠地帶(陰虛發熱症)。在那裡,監禁著那些犯有違背上帝,或者違背藝術,或者違背自然的罪刑的人(違背自然養生原則,精神、心神過渡消耗的病人)。一條小溪(小血管)從沙漠(枯槁的身體、肌肉)附近流過;兩位詩人沿著小溪一直走到溪水所注入的深淵(大血管、心臟)。為了能下到第八層,維吉爾召喚可怕的怪物吉利翁,它引導他們下去;在那裡,他們看到了受折磨的誘奸者、阿諛者、占卜者和以貨易貨者(手術換器官、器官移植等)的靈魂。他們在繼續沿路前進中,目睹到偽善者和強盜所受的懲罰。在第九層深淵,監禁著惡意中傷者,邪說的傳播者(江湖郎中之類、自誤誤人、自食惡果)。在那些不安的人群中間,他們看出了馬荷梅脫。兩位詩人繼續往前走,發現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受疾病折磨的軀體,這些軀體是偽造者(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者)、假冒者(義肢等)、練金術士(江湖郎中)以及誣告害人者(誤醫誤治誤食等)的。


    他們被一陣喇叭聲召喚到再下一圈層(第十層)。在這一層,監禁著所有的叛徒(叛離正確養生之道的人)。巨人們圍成一圈,包圍著這一圈層,其中一個巨人把但丁維吉爾舉起來,隨即把他們放到層底;在那裡,但丁同許多精靈(病人)交談,瞭解到他們具體的罪惡的性質。


    訪問地獄最底層(第十層)之後,但丁維吉爾走出了惡臭的空氣(安寧病房等),來到充滿純潔空氣的煉獄島(醫院--煉獄比地獄稍好一層,剛從地獄出來,便會覺得煉獄空氣好,其實煉獄仍屬生病之情境,只是情況較輕而已)。一會兒,他們看見一隻由天使駕駛的船,當中坐著一群被帶到煉獄的靈魂。但丁認出其中一位是他的朋友。兩位詩人走到一座山腳下,在那裡經過的精靈指點他們最容易爬上斜坡的小路。他們沿著小路往上爬時,遇到許多精靈。這些精靈解釋道,他們被關在煉獄島是因為他們懺悔得太晚了(覺悟飲食、生活之不當而及時改變、改善過來叫懺悔)。他們懇求但丁重新回到地面上時,請求他們的家庭為他們的靈魂祈禱。不久,但丁維吉爾來到由一位天使(護士)守衛著的煉獄大門口。兩位詩人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攀登,看到被重石壓彎了腰的人,正在為傲慢(過於理性、自大傲慢,不肯謙虛向過來人學習--獲取智慧,因而傷生、得病)贖罪。他們經過雕刻精美的門楣時仔細觀看,發現上面刻著很深的銘文,勸誡人們謙卑(學習智慧)和正直(守中庸之道、致中和)。在第二道門楣處是那些犯有妒忌罪(見不得人家比自己好,不肯向別人學習、自以為是)的靈魂,他們穿著喪服,眼瞼被鐵絲縫合著(喻有目無珠的懲罰)。在他們四周,天使們(教育人員、教會修道者、護士)歌唱謙卑偉大和妒忌無益的例子。一位天使邀請兩位詩人參觀第三道門楣,其中犯有憤怒罪的人在那裡懺悔(過怒傷人--屬七情過度傷人之一)。但丁被他們所看到的這些人的耐性所震驚(病人受病痛折磨所顯現的忍耐性)。在第四道門楣處,他們目睹了對冷漠或悲觀的罪過(對道體缺乏慈愛,用冷漠與悲觀都會帶來疾病)的洗滌;他與維吉爾討論了愛的本質(道體本性對萬物細胞擁有的慈愛)。那位拉丁詩人宣稱存在著兩種愛:自然的愛和靈魂的愛,前者(符合自然規律、科學)總是正確的,後者(往往是人為--人所設計、想像出來的--某些宗教)可能導向錯誤。在第五道門楣外,貪婪受到洗滌(洗刷、消除貪心的懲罰)。在走向下一道(第六道)門楣的路上,他們兩人被斯塔迪斯(一位犯有重病的朋友)趕上了,它的精靈已被清洗過了(醫治過),他正在去天國的路上(走向痊癒、健康之路,出院)。他陪他們到下一個(第七道)洗滌罪孽的地方,那是貪食之罪(因過食而生病)懺悔的地方,可以聽到對節慾的光榮的歌頌(節慾為萬病的良方)。最後的門楣(第八道)是用火來洗滌無節制罪的地方;在這裡可以聽到罪人們背誦無數次值得讚美的貞潔(道體的貞靜、潔淨)和範例。


    然後,一位天使引導兩位詩人和斯塔迪斯走上一條通向天國(健康、完美)的小路。維吉爾告訴但丁,他可以任意遨遊天國(健康的人可以任意享用他擁有的一切,不受拘限),直到找到他的情人貝雅特麗齊(健壯的年輕人,求偶)。正當但丁散步穿過一片森林,來到一條小溪邊時,一位美麗的女子站在小溪的對岸;她告訴但丁,這條溪叫萊賽,並幫他渡過了小溪;隨後,貝雅特麗齊從天堂(最健康、健美的身體、道體)降臨,責備他在她生前對她不忠實(指婚前之放蕩行為)。但是,天堂裡的修女們(其他健康未婚、貞潔的女子)都代但丁求情。在確信他的真誠懺悔和懊悔後,貝雅特麗齊同意陪伴他到天堂(指健康、美滿的家庭)。


    在月球上(以天上的星星為喻,說明天堂之美好--健康、結婚生子之幸福生活--第一重天:月球),但丁發現曾起誓貞潔和決心從事宗教生活(未婚者),但被迫違反他們的誓言的人(結婚)(指不貞潔,違反宗教的教士--所衍生的罪過)。貝雅特麗齊帶領他到第二重天--水星,又從那裡到地三重天:金星;在那裡,但丁與許多精靈談話,瞭解到他們的美德。在第四重天太陽上,他們被一群精靈包圍住,其中有托馬斯、阿奎那。他依次叫出每一個精靈的名字,並談到他們每個人的美德。在天國享福的第二層精靈包圍著第一層的。但丁從每一個精靈那裡得悉,他是如何得到幸福的(養生智慧)。


    隨後,貝雅特麗齊但丁來到第五重天火星,在那裡,那些殉教者的靈魂受到愛護。但丁認識其中的許多著名勇士和十字軍戰士。


    在第六重天木星上,但丁看到那些曾在人間公正執法的靈魂。第七重天是土星,在土星上,但丁發現了這樣一些人的靈魂,他們在冥想和宗教隱退中度過了一生。貝雅特麗齊和她的情人從那裡來到第八重天恆星區。但丁回顧了人間和天國這個項點之間的全程,為所看到的東西感到炫惑和敬畏。當站在那裡時,他們看到凱旋歸來的主人們,以救世主為首,瑪莉亞跟隨其後,向他們走來。


    聖徒們考問但丁聖彼得考問了他對忠誠的意見;聖詹姆士考問了他對希望的意見,而聖約翰則考問了他對情愛的意見。接著亞當走過來,告訴詩人創造第一個人的經過(男人戀愛、結婚、生子的經驗),關於他在天國的生活(未婚時,健康快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失足及其原因(戀愛、結婚,有了家庭的負擔)。聖彼得為其使徒繼承者所表現的貪婪而感到萬分悲痛。所有成為聖徒的主人都同意他的意見。


    貝雅特麗齊然後帶領但丁到第九重天,在那裡,但丁被允許觀看神的本質(血脈、道體的本質),並聆聽天使們的合唱。她接著領他到天府(頭部),從這個高處,並借助他的視力(眼睛、目珠),他能目睹天使們和在天國享福的靈魂們的喜悅(由眼神看出一個人的精氣神和健康的情況、臉部愉悅的表情)。他被這種景象弄得如此炫惑和入迷,以致貝雅特麗齊離開了他一些時候他才意識到。他認出站在他身邊的一位老人是聖貝納特貝納特告訴他貝雅特麗齊已回到她的御座。接著又告訴他,假如願意看到更多天堂裡的幻象,他必須和貝納特一起為聖瑪莉亞祈禱(懷孕、生育之道)。但丁接受了這個恩賜,沈思冥想上帝的榮耀,並在一剎那間瞥見了最偉大的秘跡,即三位一體和人與神的結合(體道、得道、知道)。


 


賞析:


    但丁出生在佛羅倫斯的一個貴族家庭。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淵博的科學和哲學的知識,並且是一位活躍的文人和藝術家。他生活在政治混亂的年代,積極參與政治和政府活動。他的全部知識、經歷和技藝都體現在他的著作中。在1302年,因反對當時當權的政府而被判流放,離開他心愛的佛羅倫斯。在流放期間,他寫了著名的《神曲》,最後死在法國拉韋納


    這部名著原文是用義大利文寫的(當時拉丁文是代表學術成就的一種語言。但丁也用拉丁文寫作,如:《論俗語》是一篇激發人們用本國語言而不用拉丁語的答辯文,他用正統的拉丁文論述、用不正統的義大利語作為表達語言工具的優越性。《帝制論》是一部政治小品文,及幾篇重要的信件和一些詩等均用拉丁文寫作。但是,他最早期的主要作品《新生》是一部用詩和散文連綴在一起,具有最隱密的思想感情的自傳性作品,便是用義大利文寫的。他還用義大利文寫了許多抒情詩和《饗宴》一部學術、哲學的論文。但《神曲》對義大利文字修辭所做出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原題並未有「神聖的或神的」字樣,後來加上「神聖的」是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的作品。它分為三部(或稱:讚美歌):【地獄】、【煉獄】、【天堂】。全詩由一百章組成(地獄三十四章、煉獄三十三章、天堂三十三章)。韻律安排用三韻句(三行詩節押韻法),即:aba  bab  cbc  dcd ,歸納為每一韻律發生三次,形成聯鎖韻律,並由之產生一部韻律工整的詩篇。這種結構既不是任意性的,也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練習:


    數字象徵手法在《神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講,作為一首「基督教的詩」,《神曲》主要依靠就在與數字的神秘結合。因為這部詩表達基督教的宗教概念,分清一詩曲和一個上帝分成三個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困難;這樣,三韻句也就變得有意義了;但接著更加複雜難懂的事物開時起作用了:上帝的統一性(或一體性),根據一種數字主要成分的解析而得到擴散,例如:


「一」被分為一百章;


「二」成為宇宙萬物的二元性:物質和精神、行動和沈思、教會和政權、「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如此等等。


「三」表示:聖父、聖子、聖靈;權力、智慧、愛情;忠誠、希望、博愛;以及其他的結合。


「四」如四個季節、元素、幽默、方向、主要美德等。


「七」:「四」與「三」結合成神秘的「七」:創世紀的天數、一週的天數(但丁旅行的天數)、七種美德和七種罪惡(參看煉獄的七個標準)、行星等等。還有許多例子。


「九」:「三」的倍數,「三」乘「三」等於「九」,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排列:天使的唱詩班、地獄的圈層、以及類似的種種。此外,把「一」的神秘統一加上「九」這個乘數就組成「十」,那就是上面談到的「一」的數字「排列、解析、擴散」的結果。


    這些數字符號的複雜關係是但丁和其他中世紀作家們故意造出來的。


    但丁自己在《饗宴》裡闡明了他對解釋、理解一部文學作品(一部戲劇、電影、一副繪畫、一棟建築物、一件雕刻品、一件書法作品、一首音樂作品等藝術作品)的四條標準的看法:並因此而使對數目象徵主義的解釋正統化了。他提出一部好的藝術作品應該具備以下的「四個理解」:


    1.照字義(形式、模樣)理解(賦):當然,照字義、形式、模樣理解是理解故事、戲劇、電影、繪畫、建築、雕刻、書法、音樂等的本身的初步功夫。


    2.按比喻(以此狀彼)理解(比):按比喻理解是揭開故事、戲劇、電影、


繪畫、建築、雕刻、書法、音樂等的內涵的深層功夫。


    3.按道德意義理解(興):從道德去理解則涉及到個人和社會、時代的觀念、信仰、行為、價值觀等的問題的更深一層的功夫。


    4.作神秘的理解(生命的奧秘):能作神秘的解釋去閱讀、領會、欣賞、陶醉、享受的,這境界只有最博學的學者才能做到。這才關係到著作、作品裡面所包含的絕對真理和普遍真理。


而《神曲》正是具備這四條理解標準的作品。作為一部按照詞句本意來理解的故事,《神曲》既有自傳體因素的魅力,又有高度奇遇性的特點。主人公但丁,由維吉爾(古哲人)作嚮導,從事旅行來瞭解他自己、瞭解世界、以及瞭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在旅途中,他探索了另外的世界,以求把他的自我世界放到適當的位置。他邊旅行,邊學習。(用朱自清的《綠》文比擬,此為「記綠遊」)


    作為一部比喻故事,《神曲》描繪出但丁靈魂的精神啟蒙。也描寫了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科學的寓言。這部長詩把這幾個方面融合成一種情節錯綜複雜的格調,使之變成對現實的和精神的世界秩序的一種比喻。(狀綠景)


    作為一部道德故事,這部作品用勸善懲惡式的故事去告誡讀者,要注意各種行為的後果,或許效果最大。在這一過程中,它幫助讀者瞭解罪孽(地獄、三惡道)、贖罪(煉獄、阿修羅)和拯救靈魂(天堂、人間、天上)。因此,《神曲》變成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一種工具。(味綠意)


    作為一部神秘故事,這部詩提供了上帝對整個宇宙的偉大設計的神秘想像力。一切事物的複雜的相互依賴,包括起源於數字符號的相互關係網,從這個觀點看,全是神的計畫,而人類只能部分地和模模糊糊地掌握(對於生命的奧秘和養生的規律,只能部分地和模模糊糊地掌握)。因為對於人類有限的智能來說,上帝(生命、道體)仍然是不可言喻的,而上帝(道體)的意志是永遠不可能被人們所充分理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理解道體的天窗)已被罪惡所損壞(物欲遮蔽、病邪破壞)。《神曲》那些神秘的諸方面就是如此,但有助于在精神上最受啟發者(最有智慧、因緣具足者)去接近永恆真理。(得綠趣)


    誠然,用簡短的解釋是不可能對這部在西方詩歌史上不朽的偉大作品予以公正的評價的。正是其內容的百科全書性質,使得《神曲》成為研究中世紀文明(文藝復興)的一把鑰匙。就這一點而論,它不可能輕易地或恰當地被分割成為供討論的整齊類目;因此,讀者必須小心翼翼地探索前進。歷史背景和神學背景是十分需要的。但是,讀者必須首先認識到,全面的概括不足以說明《神曲》中思想的複雜性或者結構的錯綜複雜。


文按:每個人的生命體(身體)就是一部《神曲》。


   (《世界名著鑑賞大辭典、詩歌散文》 190--195頁 《神曲》但丁  瓊尼.喀許丹著  蔣達譯)      1998.  11.  26.  比文讀記   


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      林比文


- 兼釋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校訓形象造型藝術 2000324                                         


 


    前天邀請一批好友參觀輔仁大學校園,一進校門口,便看到石碑上刻著由上而下書寫的校訓:「真善美聖」四個大字,我請他們留意一下,後來逛到文友樓前面的石碑前,駐足片刻給大家解釋一番,這塊石碑是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一座形象造型藝術,上面刻著羅光校長題的由下而上書寫的校訓,我問他們:「這塊石碑上的校訓怎麼唸?」潘老師率先唸道:「聖美善真」,我告訴他們:刻在這兩塊石碑上的校訓順序都對(註一),但是涵義卻有天壤之別,我的體會過程一如和尚偈語:「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十年前見山非山,見水非水;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矣。」十幾年前我和大家一樣,不經心的以為校門口那塊石刻比較正確,因為從唸音和視覺習慣來看,由上而下唸出「真善美聖」自然又順口,可是從校訓涵義上去思考,好像又覺得怪怪的,「聖」字怎麼可以放到最下面呢?它和其他字的有機繫聯和組合關係怎樣?如何排列比較合理?為什麼羅光校長要由下而上書寫刻字?上面的藝術造型呈現一串曲折圓弧、螺旋式上升的形象又象徵什麼?(註二)他的理論思維根據是什麼?似乎值得吾人作進一步的探討。


    大學上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即是求真,「新民」即是求善,「止於至善」即是美聖。在通常意義上,真善美聖代表著一種理想化的人生境界,真善美聖的統一更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抽象地說,「明明德」的求真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是什麼?」「新民」的求善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應當是什麼?」「止於至善」的美聖的人生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生能夠成為什麼?」而真善美聖的統一便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境界。人們對真善美聖的追求實質上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首先要有「明明德」的求真的人生。我們認識到人生的教育工程是一條漫長的路程,它是追求真、善、美、聖的過程。我們為了美好的未來,要不斷的對自然、社會和人生作真理性的認識和關懷,只有不斷尋求事物的真理,作為提高科技、服務社會、美化人生的指針,人生的教育工程才能日臻完善。


   「新民」的求善的人生是「正德,利用,厚生」的人生。我們都知道,道德是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道德的出現是由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自身安全的保障產生了對道德的需要。人們在社會中生活有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必然會給社會帶來各種社會後果;有些行為對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有利於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有些行為對社會產生消極的作用,損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這就是道德上的善與惡。「正德」就是為了保證社會生活的和諧和進步,使人自身不斷自我修持、追求完善,進而「利用、厚生」才能獲得實現;因此,高尚的道德就成為人們的需要。人們總是根據一定的道德理想來評判事物的是非曲直,議論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善惡,同時也衡量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這樣,久而久之社會便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為人類自身的完善提供精神上的準備。這是「新民」、求善的真義。


    「止於至善」的美聖的人生是每個熱愛生活的人追求的理想境地。每個人在生活工作中,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在從事的企劃事業或創作的作品裡,總會把自己的理想、感情、才能和願望體現在企劃和創作過程中,從企劃活動或創作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命、靈魂及人格力量的顯現,進而激發人們的喜悅、驚嘆、讚美和達美成聖的更高要求。這種在社會和人生實踐中通過塑造美的事物來使自身完善的願望和努力,就是人類愛美成聖的天性。


    正是由於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才激發了人們努力改革、創造歷史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的進步、人生的完美就是人類對美聖的追求的結晶。因此,人生的使命和意義就在於充分發揮人對自然、社會的探索和改造的作用,按照美好的規律去創造美的生活和成聖的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真、善、美、聖的事物和偽、惡、醜、壞的事物同時在我們周圍存在和發生著,這就驅使我們要去明辨是非,認清善惡,辨別美醜,去偽存真,揚善抑惡,愛美惡醜,從而不斷完善自己。可是我們也理解到,人生對真善美聖的追求是一個充滿艱難曲折的過程;生活告訴我們,追求真理,修養善行,創造美好人生以達聖境,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過一段艱辛曲折的過程。


    明辨是非,追求真理需要堅強的意志、毅力和勇氣。真理總是隱蔽在事物的深處,不容易為人們的感性認識直接獲得。因此,人們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往往是從感性認知得來的豐富現象中去蕪存精、去假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等心理過程,提升到理性認知,從而掌握到事物客觀的本質及規律;也就是說敢於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人是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和毅力的,甚至要有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


    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則和規範行為、思想和品質。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層或團體對善會有著不同的規定,當然也有為全人類所普遍接受的善。但無論是人類普遍的善,還是一定時代,一定階層或團體所界定的善,人們追求它,實現它都要經過一個曲折的過程。尤其善惡有時很不容易辨別,一些惡人、惡事、惡行為了某種目的,總是偽裝得很巧妙,以致給人們的思想帶來某種程度的混亂。當然,這種偽裝、虛假遲早會暴露出來;但它畢竟給人們在追求善的過程中製造了許許多多的羈絆;因此求善、完善的過程是艱辛的、曲折的,是要經過長期的努力才能提升的。


    同理,創造美聖的生活、實現美聖的理想也是一個複雜曲折的過程。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美的內容極其豐富。自然美、社會美、人情美、、、等等,美不單單指美麗的容顏,漂亮的服飾;也不僅僅指優美的環境,秀麗的山水。美具有其更深刻的內涵;歷史上的聖哲賢人把「知識」規定為美,把「至善」規定為既美且聖,從這個意義上看,達美成聖是與真、善統一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以及相互間的審美認識越來越集中於對人的內在心靈的評價,融入了越來越多的道德情感和理想色彩。因此,美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美的形式也日趨繁雜而多樣化;最後,努力做到真、善、美、聖的統一,達到理想人格的昇華。這整個過程是呈螺旋式的逐步上升;這個典型或許就是羅慧明先生的校訓藝術造型,呈現近似一串螺旋圓弧、曲折、努力、上升的形象的理論思維的根據吧!至於這四個字的擺設位置,我們再從它的內在有機聯繫來探討它的排列組合的合理性。


    真理是「求善」、「達美」、「成聖」的基礎:善需以真為基礎,從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真正的善行必須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廣大社會群眾的公共利益。也就是說,真「善」是或多或少建立在對歷史進步及其規律性認識之上的,而這種善的認識是屬於「真」的範疇。美聖也是以真為基礎的,美聖是客觀事物的一種屬性,人們的美感和審美活動以期於聖都是在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是以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為前提的。就這層有機繫聯的組合關係來看,「真」是善、美、聖的基礎而擺在底層的位置是合理的。


    善是真、美、聖的核心:人類之所以求真、求美成聖,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有利於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身及相互關係的協調、和諧和進步,也就是為了達到至「善」。這是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總體上說的。既使在各個階層或團體裡,不同階層和團體的人們之所以求真、求美成聖,也都是按各自階層和團體的利益和要求,使之有利而不是有害於各自的階層和團體的利益,老子說:「天之道(自然規律),利而不害。」如果做不到善,真和美聖在人們心靈中變成了空中樓閣、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善是求真、達美成聖的核心而擺在居中的位置是合理的。


    美聖是真善的形象表現:美聖是真與善相統一的感性形象。如果說「真」要求的是一種「合規律性」,「善」要求的是一種「合目的性」,那麼「美」、「聖」就應當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有機統一。它產生於人們按照客觀規律和預期目的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而真善美聖的統一中,「美」、「聖」的重要性就在於使「真」、「善」形象化;客觀事物的真和假,人們思想行為的善和惡,只有當其表現為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時,才能透過複雜的、模糊不清的現象而突出起來。這是因為,凡屬具體的、生動的、感人的、形象化了的東西也就比實際生活中原始現象更為集中、更為典型,從而也更具有普遍性。美化達聖了的真,是更集中、更典型、更深化了的真;而善的行為和善的事物,經過典型化和深化,也就更能感染人、激勵人。這就使真顯得更真,假顯得更假,善的更善,而惡的也就更惡。達美成聖的社會作用,正在於它富有具體、生動、感人的形象性,從而能陶冶人們的性情、淨化人們的靈魂和幫助人們辨別真假、善惡。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追求真善美聖,也就是說相應地培養和形成一定的真善美聖的品格,使人們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具有高度的道德判斷、評價能力和高尚的品質,具有高度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情趣,使人們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全面發展的聖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任何個人,要想具有真善美聖相統一的品格,就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改造、鍛鍊和修養,這是一條根本的途徑。


   從以上的分析得知,美聖是「真善美聖」統一的形象表現,有逐步昇華、崇高、令人景仰的象徵意義,因而把它擺在最高的位置是合理的。這或許就是羅光校長給這座校訓雕塑藝術作品題字,把「真善美聖」由下而上書寫刻字的理論思維的根據吧!我們深深地期盼輔仁人,剛進輔仁時,看到的、理解到的是「貧僧二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校訓,也就是一進校門口,便看到石碑上面刻著由上而下書寫的校訓。經過四年或更久的「見山非山,見水非水」的洗禮後,畢業時卻能謙恭地到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石碑前,用「而今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矣!」的心境和「手持顯微鏡鞠九十度躬」的態度,由最下面的「真」字開始往上巡禮一番,虔誠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並且「書諸紳」地帶到社會每個角落去實踐它、弘揚它。


 


註一:請參閱「益世評論」251期、拙著:論蘇軾之「題西林壁」詩



註二:石碑底座後面鐫字:「聖美善真」為本大學之校訓,亦為每一輔大人所追求之崇高目標。造型由四組正方形圓弧構成。四個四分之一圓可以結合成一個堅實之圓形,象徵聖、美、善、真必需四者具備,缺一不可。造型逐步高昇,由真、善、美之步驟,逐級向上,臻於聖境。  【蕭紀書 捐贈、 羅慧明 設計  78 1031


                       


    


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第一章  題西林壁 蘇軾 林比文 論詩



 



題西林壁     蘇軾         林比文  論詩  2000. 2. 1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按:


    這是一首有名的人生哲理詩。作者觀察到社會上一般人對事物的習慣性看法,多站在自己感性認知的角度來論斷事情;因此,在認識和處理事物時,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統觀到事物的全部真相。「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說明一般人通過感覺器官得到的對客觀具體事物的生動直觀的現象和外部聯繫的認識;它的特點是表面、直接、具體、形象和生動的反映客觀事物,但不能深刻地、完全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尤其是「身在此山中」的人,把對事物的「距離」擺得太近,甚至於完全失去「距離」;所謂:「當局者迷。」如此一來,天天看得見的事物容易引起關於實際生活的聯想,以致擾亂美感及對事物不能全面而正確的認識。


    全詩用藝術手法歌詠「廬山」的真和美是不容易瞭解和欣賞的。作者運用「以實寫虛」的手法,把廬山從七個焦點:橫、側、遠、近、高、低、「身在此山中」去觀賞,見到的只是廬山所呈現出來的一個片面形式;而人們習慣地容易脫離實際內容、全部真相,去片面強調或誇大個人所立焦點見到的表面形式。尤其是所謂的「學者們」講學立說,容易犯「小孩子看明器」、「郢書燕說」、「瞎子摸象」等毛病。作者從人生的返照理解到人情世故的實況,捕捉到世人的這個典型,寫出這首有名的詠廬山詩;一方面指出「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一方面暗喻觀察事物要「多焦透視」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質疑,或許作者純然是詠廬山的一首山水詩,被吾人作過多的引伸,和作者的原意大相徑庭也未可知;因而我們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深究,到底作者在創作時的經驗和心裡的背景如何?將有助於對這首詩的理解。這首詩是作者在「師法自然」的遊歷中,在游遍廬山之後帶有總結性的題詠;所以作者自述在廬山題過「過廬山下」一首、「初入廬山」三首、「廬山五詠」五首、「贈東林總長老」一首、「廬山二勝」二首(註一)之後,作此詩並謂「僕廬山詩盡于此矣。」換句話說,作者如果不是泛游了全山,收攝遠近高低的全部峰嶺在胸中構成整體的形象,就正如「初入廬山」第一首中所說:「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那樣,只能看到峰巒坡陀的偃蹇之狀了,也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局部形象罷了!至於次句「遠近高低皆不同」是指眼中所「識」的廬山景物、又隨身之所處而各各不同;此時此際,廬山的局部的「真面目」,也就是作者當時所認知的「廬山真面目」;這也沒錯,就一個人學習和經歷的心路歷程而言,每個人認識事物,總要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逐步深入、逐步擴張的過程;即最初總是從某一方面、某一角度開始的,因而必然具有單向性的特點。這種階段性的直線性的片面認識,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或思維形式,本身有甚麼罪過?儘管是片面,卻是認識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並且是思維的一個必要環節。我們有了這一層認識,便能理解到為什麼「題西林壁」詩完成後,作者自謂:「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而其它先前的作品:「過廬山下」、「初入廬山」、「廬山五詠」等詩作仍被保存下來,並且有它一定的價值;這就道出了一個平凡的哲理,包括了全體與部分、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等耐人尋思的概念。作者慨嘆「身在此山中」反不識「廬山」的真面目之時,其實是識了廬山真面目之後的「見道」之言;是經過了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因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才悟到「身在此山中」、即在山的某一局部時反而不識其真面目的事理。可是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家不了解人情、世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大藝術作品不是人生的返照;而作者對此藝術作品的得意程度,可從「僕廬山詩盡於此矣!」一句得知,在獲得了全方位思維、從多方面來考察問題,把事物的相互聯繫看作多樣性的統一的經驗,警策性的哲理便隱括在詩中了。這就是吾人推論作者詩旨的依據;認為作者同時也體覺到世人把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只看正面不看反面,或者把局部當成全部,並且給它絕對化而走向了謬論,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全面性。因此,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不僅贏得了後世的廣泛傳誦和吟味,同時也成了人們諷喻某種社會現象的熟語。作者通過巧妙的安排,隱喻「全方位思維」的重要,也是這首詩的強大生命力所在。


 


 


(註一):


過廬山下  一首 並序:予過廬山下,雲霧騰湧,默有禱焉。未午,眾峰凜然,故作是詩。


亂雲欲埋山,勢與飄風南。群隮相應和,勇往爭驂潭。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雁沒失東嶙,龍騰見西龕。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暴雨破坱北,清飆掃渾酣。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雖云默禱應,顧有移文慚。


初入廬山  三首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游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游。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廬山五詠


盧敖洞


上界足官府,飛仙亦何益?還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識。


飲酒台


博士雅好飲,空山誰與娛?莫向驪山去,君王不喜儒。


聖燈岩


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驚童稚。


三泉


皎皎岩下泉,無人還自潔。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障日峰


長安自不遠,蜀客苦思歸。莫教名障日,喚作小峨眉。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廬山二勝  並序:予游廬山南北得十五六奇勝,殆不可勝記,而懶不作詩,獨擇其尤者作二首。


開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來悲風。擘開青玉峽,飛出兩白龍。亂沫散霜雪,古潭搖青空。餘流滑無聲,快瀉雙石拱。我來不忍去,月初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沈沈水精宮。願隨琴高生,腳踏赤琿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冷中。


栖賢三峽橋


吾聞太山石,積日穿線溜。況此百雷霆,萬世與石鬥。深行九地底,險出三峽右。長輸不盡溪,欲滿無底竇。跳波翻潛魚,震響落非泬。清寒入山骨,草木盡堅瘦。空濛煙靄間,項洞金石奏。彎彎飛橋出,瀲瀲半月彀。玉淵神龍近,雨雹亂晴晝。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