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養生主:養生要領~莊子「養生原則」概說 林比文

養生要領(莊子從全部人生論養生原則)


養生主            林比文     2005.9.1.


 


叮嚀的話:本章概述道體的養生原則。吾人從現實世界去體會經旨,並將「廚師~庖丁」「三境界」加以量化(量化是對問題的深化),作為養生保健之指南。


第一段總論,提出「緣督以為經」作為養生最高原則。


第二段「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是藝文界常常引用、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說明養生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順自然之道(常閾);養得好不好,分「族庖」「良庖」「庖丁」三個等級來說明養生藝術的「三境界」。本段前半段是從時間、縱向思維立論的,第一階段(初學者、初級生)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第二階段(中級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第三階段(高級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接著提出「廚師三等級--三境界」:初等、初級的「族庖--一般的解牛廚師」是「月更刀,折也--每個月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砍到骨頭,刀口折損到不堪使用的地步」;中等、中級的「良庖--優良的解牛廚師」是「歲更刀,割也--每年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割到筋骨的硬處,傷到刀口」;高等、高級的「庖丁--最高明的解牛廚師」是「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這三等級是從社會的空間、橫向思維立論的,這裡必須補充一個「數量--比例」的認知:我們引用《楚辭、宋玉王問》來說明這個問題:


    楚襄王宋玉曰:「先生其(豈)有遺行與?何士民庶眾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故鳥有鳳而魚有鯤: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鯤魚朝發崑崙之墟,暴鬐於碣石,暮宿於孟諸;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這裡提示了「音樂(藝術)三境界的差等數量、比例」,每個等級之間的比例約為九比一,這個數據是社會上共時性、橫斷性所確立的一個共同適用的「標準」。以此類推,社會上三百六十行(包括「廚師」「建築」「書法」「運動」「法師」「政治」「醫生」「歌星」等)及大學裡各科各系的學問、技藝「三境界」,都適用此比例。


第三段用「公文軒見右師而驚」的寓言故事。論養生原則不能忽略「殘障同胞」這一群人(其實,在成住壞空的一生中,壞空期變成殘障者佔大多數);一般人看待「殘障同胞」要持關懷、扶持的愛心;但是「殘障人士」本身,又該持什麼態度面對這個事實呢?首先,在心態上要先建設出一個健康的人生觀,要勇於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順從命運,然後才能在有限的條件上,作積極的佈局,努力的改善人生;這樣子,才是正途。不可以整天「怨天尤人」、「怪罪命運」,造成再度的傷害,違反養生原則,所以莊子特別安排這一則寓言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雖然故事中只舉右師的「外殘--獨腳指是人體外部的殘缺,一般人比較容易瞭解」為例,吾人要善加推理,「殘障」不是只有「獨腳」而已,應該包括各形各類的「殘障」,尤其是各形各類的「內殘」(如:尿毒、肝硬化、嚴重糖尿病、高血壓,及各種癌症等--內部功能的殘障),更是嚴重;也應保持樂觀的人生觀。(參見附錄)


第四段用「澤雉」不期求「錦衣玉食」的「樊中」生活為譬喻。說明養生貴順乎自然本性。


第五段舉「老聃死」的故事(人生成住壞空的壞空期),由秦佚說明「人死」是極自然的一件事情,一切要「安時處順」,使「哀樂不能入」於心;否則哀樂盤據心中,必然會傷生,所謂「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而受到「遁天之刑」的懲罰。並舉「薪火相傳」,說明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而老子的死同一般人的死一樣,都是自然界的規律事情,何況他的生命已隨著遺傳的生命之火傳遞下去了,所以沒有必要拘於俗情,哀傷過度,再度傷生。


文按:末段多數版本都另立一段,於莊子的文理、文法不合,解說起來並不順當;應該還是屬於秦佚的答話。意思隱指:所以你們老師的生命還在呀!有什麼好太傷心的呢!一方面安慰老聃的弟子,同時教導、糾正牽於俗情的觀念是不對的、是不符合養生原則的。所以這裡的「薪火相傳」是指喻「道體生命」的傳遞。不屬一般「常道」,所以不可從一般認知解讀它(世俗學者都把這句話解讀為「一般技藝行業技術層面的傳承」而已,無法和題目《養生主》及段旨作有機的繫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叮嚀的話:第一段為全章之總論,提出「緣督以為經」作為養生最高原則,即依循著「道體」的「中道~常閾裡的中道:常道」去養。守著這個常閾規律去養生,可以「保身、全性、養親、盡年」,否則就要受到違反規律的懲罰,養生因而必然會挫折、失敗,包括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養親」:養護好親近道體的萬物;這裡不可單一理解為「奉養父母親」,應從「道體」生化觀去理解,才切題旨。「盡年」:享盡「天年」,古人認為「道體」的「天年」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左右。


    段意解說:我們的個體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學海、知識是無涯岸、無窮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無盡的知識,(對於道體的養生而言)是一件危殆不安的事情(傷生、有害於生命體);既然如此,還汲汲的、拼命的去追求所謂的「知識」,那就更是令人危殆難安的事情了(不斷的傷生下去,對生命體的傷害更大)。所以不要去做--為搏取善名、美譽的善行;也不要去做--那近於刑罰的惡事、惡行(這些善行與惡行都屬傷生之類)。(那該怎麼做呢?)一切依照著道體的自然中道作為養生的法則、常法去做;這樣才可以保住自己的身體、生命,才可以保全道體的本性(本來擁有的各種功能、本性),才可以養護好親近道體的萬物,才可以享盡天賦的壽命。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叮嚀的話:舉「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說明養生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順自然之道(常閾);養得好不好,分「族庖」「良庖」「庖丁」三個等級來說明養生藝術的「三境界」。本段前半段是從時間、縱向思維(始臣之解牛之時、三年之後、方今之時~十九年矣!)立論的,第一階段(初學、初級程度)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第二階段(中級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第三階段(高級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後半段是從空間、橫向思維提出「廚師三等級--三境界」:初等、初級的「族庖~普通解牛廚師」是「月更刀,折也~每個月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砍到骨頭,刀口折損到不堪使用的地步」;中等、中級的「良庖~優良的解牛廚師」是「歲更刀,割也~每年換一把刀子,因為不斷割到筋骨的硬處,傷到刀口」;高等、高級的「庖丁~最高明的解牛廚師」是「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三境界」之間各有「數量」比例約九比一(見篇旨叮嚀的話)。庖丁「最高境界」的「藝技」,是「口不能言」,只可意會,不可言說(見《天道篇》末段「輪扁斲輪」的故事註釋),文中只能從側面作「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形相的描述。


段意解說:一位最高明的廚師--庖丁,他替文惠宰牛,(整個過程:)有時用一隻手觸按著牛體(另一隻手操刀),有時用肩去頂住牛體、穩定位置,進行操刀;分解到某個階段時,用一隻腳踩著或用一隻膝蓋頂制著(固定牛體位置)進行分解;刀子快速劃過去,發出砉砉的響聲,持續不斷地操作(刀子劃來劃去),砉砉的聲響(高高低低、快快慢慢,抑揚頓挫、交錯地響著),沒有不合音樂的節奏的。那姿態的變化(解牛過程的姿勢變化之柔順、自然而多姿)好像在表演--跳一支桑林的舞曲;發出來的聲音(節奏之美妙、動人),好像在演奏一曲--經首的名曲。文惠在一旁觀賞,觀賞完畢,驚嘆的說:「譆!太美妙了!你的宰牛技術是怎麼達到這般美妙的境界?」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探討一件事物裏面的規律、「道」理(文按:用《養生主》「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論證「緣督以為經」的養生原則);把它運用到(解牛)技術上面來。其實,我剛開始從事解牛工作的時候,和一般解牛廚師一樣,都先用眼睛來主導,(其實,眼睛主導,所看見的是整頭牛的表象、皮毛層面,所謂:皮毛之學,蓋指此。)所見到的無不是整頭牛隻的形體。(後來,繼續用心的研究牛體的結構理論、變化規律,繼續用到實踐上)三年之後,(解牛時,眼前所呈現的)不曾看見整頭牛隻的全形、外貌(皮毛之部,喻拋棄了皮毛之學,進入到另一個層面、程度);到今天,我解牛的時候,整個過程完全是用『心神』來主導、進行分解,而不再以『眼睛』來主導,各種官能(指眼睛--視覺,耳朵--聽覺,嘴巴--味覺等)都配合專注在解牛上(其它的活動暫時停止),而由『心神』帶領進行分解。依照著牛體的組織結構和天然的紋理,劈開那筋骨、筋肉間的縫隙,把刀子劃向骨間空隙的地方(把它割開來),完全依憑著本來的空隙來分解;所以連經絡相連著骨肉、筋骨相結合的小地方,都可以不去碰觸到,何況是那些大的盤結骨呢!時下那些『良庖--優秀的解牛廚師』平均每年要換一把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解牛的時候,常常把刀子去割到堅硬的牛筋(久了,刀子會鈍、會壞);而『族庖--普通的解牛廚師,這等級的最多,所以叫族庖』平均每個月要換一把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解牛的時候,不斷把刀子去砍到牛骨頭,刀子沒多久就折損、折斷了。現在我用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也分解過數千頭牛,可是刀鋒鋒利得像剛從磨刀石磨出來的一般。因為啊,牛體裏面的縫隙還蠻大的,而刀口卻極薄,用那麼薄的刀口劃進那蠻大的空隙中,(操刀的感覺上)寬廣啊!把刀子劃在裏面遊走分解,寬綽地還有多餘的活動空間呢!因此,這把刀用了十九年,刀鋒像剛從磨刀石磨出來的一般。雖然這樣,每當我解牛,分解到筋骨交錯盤結的地方,我知道這兒是很難處理,會保持著特別小心謹慎(懷著戒慎、恐懼的心理),視力專注(不敢分心、旁鶩),整個配合的行動非常緩慢(動作要慢),刀子用力非常輕微(用刀要輕),最後,謋然一聲,就完全分割開來,牛肉便像倒到地上的土堆(牛肉已無骨骼支撐,會軟趴趴的掉到地上)。(分解完畢)提著刀子、打直腰桿(長時間的彎腰,首先要調整姿勢、直立起身子),眼睛向四處望望(視力長時間專注在牛體上,單一顏色久視,視覺容易疲勞,所以接下來的第二個動作,就是調整視力、四周望望),(成功的解牛,就像完成一件藝術作品一般,又像成功地表演桑林舞蹈、演奏經首樂曲一般)覺得心滿意足,把刀子擦乾淨收藏起來。」


文惠聽完這番解釋,說:「好哇!我聽了你這一番話,領會到養生的道理了。」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叮嚀的話:第三段用「公文軒見右師而驚」的寓言故事,說明「殘障同胞」正確的養生基本心態;無論是「外殘」或「內殘」,總以接受事實、樂天知命為第一要義,故事雖然只舉「外殘」一端,吾人應善加推理,「舉一推十」,包括「內殘」等形形色色的遭遇,均應作如是觀。(附錄一)


段意解說:(人)公文軒看見右師驚訝地說:「(您、這個樣子)是個什麼人樣啊!為什麼是獨腳呢?是天意呢?還是人為的呢?」右師回答說:「是天意啦!不是人為的啦!上天給我這個生命,命運中就要使我變成獨腳;(因為社會上)人的外貌就有(獨腳)這一類(恰好這一類外貌降臨在我身上);所以知道這是天意安排的,不是人為的(不是人故意安排的)。」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叮嚀的話:第四段用「澤雉」不期求「錦衣玉食」的「樊中」生活為譬喻。說明養生貴順乎自然本性。


段意解說:沼澤裏面的野雉,(覓食)要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形容謀生、覓食之不容易,喻過著艱難貧困的生活);可是它並不希望、不期求被關在籠子裏面畜養,(裏面雖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一時間,神氣雖然很旺的樣子;但是,長時間下來,並不舒服、愉快(違反自然本性,筋骨不能獲得舒展,久了,必然會生病。比喻作大官等不合自己性向的工作,受制於主子,雖然過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的生活,到底是違反一個人本來的天性呢!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弔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脂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叮嚀的話:第五段舉「老聃死」(一切事物壞空期)的寓言故事:秦佚在靈堂上看到(社會俗情是)「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並說明「人死」是極自然的一件事情,一切要「安時處順」,使「哀樂不能入」於心;否則哀樂盤據心中,必然會傷生,所謂:「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而受到「遁天之刑」的懲罰。並舉「薪火相傳」,說明生命的延續,永無止境;而老子的死同一般人的死一樣,都是極其自然的一件事情,何況他的生命已隨著遺傳的生命之火傳遞下去了,所以沒有必要拘於俗情,哀傷過度,再度傷生。末句「薪火相傳」仍屬秦佚回答為老子守靈的弟子的話,不該另立一段。「薪」指個人的形體、生命;「火」指生命之火,遺傳之火。此處的「薪火相傳」,是指「道體生命」的薪火相傳,不作一般技藝行業的相傳來理解。(附錄二)


段意解說:老聃死了,好友秦佚進去靈堂弔唁,乾哭了幾聲就走出來;為老聃守靈的弟子看了問道:「您不是我們老師的要好朋友嗎?」


秦佚回答說:「是啊!」


弟子又問:「那麼,這樣弔唁可以嗎?」


秦佚說:「是啊!原先我還以為他是一個人(把死老子當成活老子,印象中的活人),現在才明白並不是一個人囉(死人並不是原來的活人--印象中的老子)!剛才我進去靈堂弔唁的時候,看到有老年人在那邊哭泣(哭得好傷心),如同哭自己的兒子死去一般;有年輕人在哭泣,如同哭自己的母親死去一般;他們之所以來到這裡聚集(靈堂),其中一定有些人本來是不想說(安慰家屬的)話,(看見人家都在說些安慰話)也跟著大家說些(安慰)話;原本不想哭,(見到大家都在哭)也跟著大家痛哭一場;這就是違反天性(逃遁天賦的本性),違反實情(違背原來的本情),忘了他稟受於自然的本真(指本來沒有想哭、想說安慰話的情緒,受別人影響才說話、哭泣),古代的聖人把這種情形叫做:『遁天之刑--違反天性的懲罰,指不想哭而痛哭、不想說話而說話,是違反養生原則,是傷生的行為,也算是一種懲罰』。(其實,你們老師)偶然降生到這個世上,是順時而誕生的;偶然間,離開這個世界,也是順命而去的。(一個人要是能夠做到)把平安的降臨世上,順命而離開人間,看成一件極自然的事情,使『哀傷』『極樂』的情緒不能盤據在心上(哀樂盤據心中,會影響飲食、睡眠等,會吃不下、睡不著等,再度嚴重的傷生),古代的聖人把這種情形叫做『帝之縣解(帝--大也,縣--懸也,懸掛之意,把人倒掛起來)--整句意指最大最大的解放、解脫;不牽於俗情、不受俗情的束縛,即是心理的大解放,才不會傷生,也才符合養生原則』。(要知道,人的生命的傳承--包括你們老師的生命傳承,就像)『薪柴--喻一個人的形體、身體』的『脂:油膏--生命』有燒盡、燒完的時候(喻生命總有結束的一天);可是『生命之火--遺傳之火(指男女交媾時的生命力、精力、性慾之火、熱度、命門火)』會傳遞下去(指生命的遺傳,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傳下去),不知道它的盡頭呢!(生命的遺傳是永無止盡的)。」


 


附錄一:


單國璽樞機主教~「當我得到絕症時」一文(中國時報20071018 ):


去年七月初,感覺呼吸有些困難,經過肺部斷層掃瞄,斷定不是肺結核,是更可怕的肺癌,而且是「小細胞肺腺癌」,肺癌中最難纏的一種。


開時始有些震驚,自己既不吸菸又不酗酒,怎麼會得這種絕症!但在作了十五分鐘祈禱之厚,便將它當作是天主的恩惠,心情就平靜下來,從此接納肺腺癌作我的第二位護守天使。


我 相信 醫師們對我細心的檢查及治療就是天主對我彰顯的大愛,在醫師身上我看到了天主的化身,他們問我願意採用哪些方式,我回答說:「醫師是專家,我們門外漢,醫師用任何方式,我都會完全配合,我是最合作的病人!」


醫師團對作了各方面的評估,最後決定用「得舒緩」(TARCEVA)給我治療。我的


主治醫師告知我,另一位醫師和藥廠有一實驗合作計劃,他讓我參加此一實驗,


作白老鼠,免費吃這種新藥。


    現在我還定期去醫院作體檢,完全和醫師配合,按照耶穌會士應有的精神,


要服 從 醫師如同天主和自己上司的代表一樣。


    得到了重病,除依靠醫生之外,還應該注意身心靈各方面的「調養」,工作


與休息盡量調適自己的體力,不要體力透支,但也不要終日無所事事,一定要有


生病階段的工作計劃,例如周大觀小弟弟、劉俠 女士等都在癌症末期完成了一些


不朽之作。


我每天早晨利用一小時掃地、澆花、整理自己的屋頂花園,自己預備早點,


整理房間等當作我的晨跑。晚上,在黑暗中靜寂的屋頂上散步一小時,同時頌唸四串玫瑰經及晚課。


    自從得了肺腺癌,醫生告訴我盡量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現在幾乎每天都吃素,吃素可以改變體質,使酸性的慢慢變成鹼性的。原來我是不喝茶的,但最近朋友勸我每天要喝數杯綠茶,據說能抑制癌細胞分裂增長。此外每天也喝兩杯胡蘿蔔汁以潤皮膚,因抗癌藥物會使皮膚乾燥龜裂。


    得知患了肺腺癌絕症之後,心理上很難適應,總覺得心不甘情不願。但在虔誠祈禱之後,心情就平靜下來了,試著用我的宗教信仰去接納這個絕症,當作我人生旅程中的最後伴侶。我稱它是我的第二位護守天使,天主差遣它陪伴我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我沒把它當作奪我性命的惡魔,而是把它當作朋友及天主的使者,它每天都在提醒我「離世的時候已經到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它時時鼓勵鞭策我努力向前衝刺,分秒必爭,努力作些榮主益人的事。


    現在我還可以行動,盡量照顧自己,不麻煩別人,高雄教區劉主教原想要為我請一位特別看護,也被我婉拒了。待我的癌症進入末期,如果我無法自理日常生活,而天主又不願我很快離開人世,就將我自己交給「安寧療護」。


    組成我身體的各種元素都來自大地,養活我八十多年的食物和飲料也是來自大地,所以死後將遺體交還給大地也算是公平,並且還可以廢物利用,為大地作有機肥料。


    關於我的葬禮,在我的遺囑中已有詳細的安排,要用窮人的儉樸便宜的棺木,謝絕輓聯及鮮花,在棺木旁放一支復活蠟燭和一個十字架,象徵人死亡是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然後將遺體埋在土中,使遺體畫作肥料,回饋大地。這是我能為台灣提供的最後一點廢物利用的價值。


    我是天主教耶穌會士,除了一些書籍和舊衣服之外,沒有什麼現世的財產,宗教信仰就是我的至寶,我不願這個至寶同我一起被埋葬,而願意將它交給我親愛的朋友你們,使他永遠生活在你們我的朋友們的心中。


    人生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有多少無奈?有多少逃避不掉的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既然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面對年老、生病以及死亡的挑戰。


    天主教的信仰是以「信望愛」三德活出來的,天主賜給我的愛,使我毅然排除萬難離家修道。愛,在絕望時,給我光明和希望;愛,在氣餒時,給我鼓勵和力量;愛,在得到絕症時,使我把它當作天主賜給我人生旅途中最後一程的伴侶。


愛,時時提醒我「這場賽跑,你已快到終點,要竭力向前衝刺,分秒必爭,勝利在望!」愛,使我把握時間,盡量利用「老病廢物」的剩餘價值,以榮主益人。


 



附錄二:認識「生命體」的基本概念


生命體的「肯定與否定」:「肯定」就是指事物(身體)內部的肯定方面;「否定」就是只是物(身體)內部的否定方面。所謂:「肯定方面」,是指在「體內陰陽~矛盾對立」的雙方中戰主要支配地位、保持(身體)存在的方面;所謂:「否定方面」,是指在「身體陰陽~矛盾對立」的雙方中占次要、被支配地位,促使事物(身體)發展和轉化方面。


人體內部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新生)和否定(壞死)」(新陳代謝)兩個方面。「身體的存在」是對立統一規律關係上的一種具體表現。「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的:體內生命發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即「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如果「肯定」代表「生命體健康的生理」,「否定」代表「生命體不健康(癌症、闡提不能成佛)的生理」,那麼「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即「雙方鬥爭」的結果,「否定」方面戰勝「肯定」方面,「肯定」轉化為「否定」,「否定」轉化為「肯定」。人類「生命」的延續發展,就是在「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不斷地交替過程中前進的。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思維訓練課程:陶朱公:多焦思維之內涵與應用舉隅 林比文

 


                             林比文編註


思維訓練課程:


《陶朱公》:「多焦透視」及「三境界」(陽春白雪;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範例:


試用「多焦透視」與「三境界」分析「課文寓義」


前言:商界祖師爺「范蠡」一生功業彪柄,經營「人生」「商業」堪稱「經營之神」,晚年被尊封「陶朱公」,企業版圖之大(當時國際貿易),天下第一。


由於以上背景,造就觀念、習性、處事風格截然不同的「三個兒子」:


長子:


二兒:


少子:


事件:當「中子」(二兒子)到楚國進行國際貿易之際,可能和當地財團、商界利益起衝突而「殺人」「下獄」。


危機處理:陶朱公家人營救的「過程」和「結局」予吾人的「啟示」為何?


一、曾任越國~大將軍,齊國~宰相,治國治軍「嚴明」著稱的「陶朱公」:1.竟然動用大筆「賄賂金~活動費」來搭救「二兒子」,理由為何?


2.準備派「小兒子」而不派「長子」去處理的「識見」為何?


二、過程:1.「陶朱公」VS.「長子」:


2.「長子」VS.「楚、莊生」:


三、結局反應:評論、心得


(用「宋玉對楚王問」【見養生主釋義】與「輪扁、斲輪」【見上篇:同仁堂~附註】的寓言故事加以說明)


 


史記、句踐世家(節選)~陶朱公


范蠡句踐,既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號令中國,以尊王室,句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返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句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句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已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句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返。於是句踐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於;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溢,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子,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私齎獻遺國貴人用事者。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事成後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而朱公長子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莊生閒時入見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奈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弟事,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


    朱公長男竟持弟喪歸。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故世傳曰陶朱公


 


心得報告:



企 一甲 第五組       組長 黃丹璿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聚財散財、成名天下。」


范蠡是春秋時代的傳奇人物,更是中國古今歌誦的能者。只要提到范蠡就不免想到他在做官時是多麼的足智多謀,與文種兩人成為句踐的左右手,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滅;又不免讚嘆他在經商時有多麼的擁有前瞻性,「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能先看到未來,最後做到「三次散金」卻又「三次聚財」的非凡成就。


在朝廷之中有許多種人:有些人眼高手低或許只有些才氣卻不能做出大事,這種人最多;更高一點的境界,是像文種那樣,不眼高手低且極具有才華,確實能為整個朝廷國家做一番事,但卻不懂得全面觀察,因而無法發現各項利害關係,最後成了「鳥盡弓藏」的犧牲品,這種人次之;最高境界的,以范蠡為例,他不只能務實的在穩定中求發展,更能明白自己的角色,全面的去「多焦透視」~觀察全方位的利害,終能「得以全身而退」安享天年,然而這種人是最少的。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正因范蠡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不論是在王復國之後或者是當國宰相六年,最後都能保全身家性命。當人到了一定的位子之後,常常會過份的驕傲認為自己功勞很大,卻忽略了「功高震主」這句千古名言而惹來殺身之禍。


范蠡一生活的精采:當過上將軍、也有創業時的艱辛、更有事業有成的輝煌;不同時期的背景造就了他的孩子們不同的性格。大兒子由於是在生活較為艱辛時所生的,從小看著父親辛苦賺錢,因而養成了質樸魯直、節儉成性的態度;然而在范蠡事業正值鼎盛時期,老來得子生的小兒子,除了過份的寵溺之外,更養成了他「揮金如土」的個性。不同的個性,在處理不同的事情上各有優缺點,而范蠡正是明白這點,所以在處理援救二兒子的事情上他選擇了小兒子去處理。因為揮霍成性的小兒子對於金錢的流出不會有太大的感觸、在意,正好用於跟貪官交流,而且吃喝玩樂的個性必定能與貪官結為好友,這樣在拜託那些官員事情時才較為方便疏通。


范蠡正是因為具有長遠的目光、高度的前瞻性,讓他在當官一途順遂而能全身而退,同時也讓他在經商方面賺取大量利潤。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上也要學習做到「多焦透視」,「全方位地」看清楚事情的本質,才能以最好的效能達到最大的收益。


 



2008/06/05 13:12 回應


企 一甲 第四組  組長:胡美惠


吳越春秋的大時代中,范蠡以卓越而精準的眼光,扭轉乾坤,當他協助勾踐復國後,卻能看清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以完美的身影,離開驚濤駭浪的宦海,轉換跑道到商場上,創造另一個傳奇,在人生舞台上高潮迭起,如果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孰能致之!


范蠡一生充滿傳奇、務實及理性,傳奇之處在於他能洞燭先機,為王制定「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以時間換取空間,改變形式;務實之處在於不眼高手低,在於如何從穩定中求發展,理性之處則表現在能明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全面察覺各項利害關係,這也是他何以能功成隱退。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那視功名如糞土,視錢財如無物的人格,在他當帝王名臣時,卻在大業初具時即「掛帆遠去」;當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豪賈時,卻又數次散盡千金,濟助天下窮人,他善於聚財致富又樂於施財濟人,這種行為成為世代相傳、共同推崇的一種美德,後代許多商人崇尚「陶朱遺風」並尊他為商聖。


     陶朱公是個非常有智慧的先知,由於洞悉了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個性,因而懂得在處理不同事情需要運用不同個性的人,因才而任。陶朱公的三個兒子,因為陶朱公成就時間的不一,有當上將軍時、也有創業時艱辛時期、更有事業有成的輝煌時代,不同時期的背景造就了他們不同的觀念、習性以及處事風格。不同的個性,在處理不同的事物上各有優缺點,陶朱公的二兒子殺人,囚於陶朱公認為:「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面對此次的危機,陶朱公當機立斷。陶朱公很明白自己兒子的特性,所以一開始,便表明讓小兒子去解救二兒子,因為大兒子是是在生活較為艱辛時所生,和陶朱公一起打拼過,看著財富一點一滴的累積,所以養成了他質樸、節儉成性的態度,要他去做送金條、灑錢如此奢侈的事,他必定會因他的節儉而壞了大事;至於小兒子,他一出生時,陶朱公早已致富,不知道創業的艱辛,所以他比較揮霍,於金錢的看待不會有太大的感觸,這種送錢的事,當然是交由花錢揮霍的小兒子來做。但大兒子堅持要去,也導致了二兒子的死亡,然而這一切卻是在陶朱公的預料之中。藉由洞悉陶朱公的處事態度,我們在處理任何事情上也都應做到「多焦透視」,全方位看清事情的本質,才能有效地達到最大的收益。


 



加秋2008/06/05 00:17 回應


企一乙 第五組        國文心得


        陶朱公提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要動用到那麼多的費用,我想是因為千金所代表的是陶朱公的誠意,想讓莊生知道他非常有誠意,因此特地用了千金來搭救二兒子。而陶朱公一開始想派小兒子卻不是大兒子,因為陶朱公非常清楚自己兒子的個性,所以在一開始他就預料到誰能救回二兒子,大兒子從小和父親一起辛苦工作,了解賺錢的辛苦和錢的得來不易,因此大兒子對錢看的很重,但小兒子不是,他從小就含著金湯匙長大,不了解錢的得來不易,所以對錢的運用沒有特別的看重,陶朱公看出了這點,因此派了小兒子而不是大兒子。但大兒子知道這個決定時,竟然以為父親認為他沒有能力辦好事情,因而鬧著要自殺,朱公在百般無奈下只好答應他,但陶朱公已經知道了結果。之後大兒子就帶著父親所囑咐的千金到國去找莊生救弟弟,到了莊生家時,見莊生那麼貧窮,可能幫不了他,但還是按照父親的指示去跟莊生洽談,莊生其實並無意接受大兒子的金子,決定在事成之後還他。後來莊生說服王大赦,但大兒子不知是莊生的功勞,以為弟弟馬上就可以放出來了,就跑去找莊生拿回金子,莊生覺得被大兒子戲弄,所以又回去找王收回大赦二兒子的機會,報復大兒子戲弄他,結果,二兒子死了。


        從這故事我可以了解陶朱公的眼光不是在於眼前,而是在任何事情的背後遠大的意義,因此他可以知道勾踐心胸狹窄不能容忍與人共享權力,所以他是個極為專政的獨裁者,陶朱公了解這點,成功幫勾踐復國之後,就自行離職避免了危機,之後在國致富做到宰相高位,但他知道樹大招風的道理,在國盛名一大,就會招致小人忌妒會招來不吉祥的事情,陶朱公又散盡家財遷徙到其他地方,這麼多地方都可以告訴我們,社會的種種考驗是需要前瞻的眼光去應對,否則在上位者一旦失權就會跌落深谷,陶朱公應對的方式是直接避開風險,但事情都有意外,他二兒子的事件讓我們知道,就算有前瞻的遠見能知道將來的趨勢情勢,事情也不一定能順利,外在因素太多,如他大兒子堅決要去搭救二兒子一樣,這個插曲就送走了二兒子的性命,以三境界的角度來看,陶朱公屬於最上者,為他能預見未來的情勢,做出最正確的處理方式,用現在的說來稱之為預言家,而大兒子跟二兒子同屬第二種類型的人,只能依照當下情勢判斷,以現在來說稱之為普通人,最下階層的人應該是無法做任何處理的人,就連大兒子都比這類人好,這類無法判斷的人以現代的說法,這種人叫做「智障~智慧有障礙」,因為這種人沒有能力去做任何事情。


        所以我認為現代人缺乏觀察細小事物本質的能力,導致無法看出情勢背後的現象,只對表面做處理,治標不治本,最後又失敗了。我們應該現在開始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將來在職場上才不會判斷錯誤造成公司權益的損失,我們也將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學習,提升自我的能力,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經一乙 23號 ↑


㊣豆皮㊣2008/06/04 00:16 回應


  由本文可以了解到范蠡並非一位只懂戰場殺戮的莽夫,他懂得進退的藝術,人處下風處,不得不向命運低頭,陪著自己的君王一同在他鄉為奴,卻也沒有半點怨言。他也知道何時該留何時該退,在最輝煌之際,急流勇退,因為他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什麼人可以一同患難可以一同享樂,如果不行,他寧可擱下功名利祿,自身去創造一片天空。  范蠡也非一名成天與金錢為伍庸俗的商賈,他懂得利用時勢造就金錢與成就,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在離開昔日官場的功勳之後還能在另一個領域開拓不凡的功業。若與一般的商人來比,范蠡可就聰明許多,他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並非跟著趨勢一味投注的庸俗商賈,自然能在短時間累積財富、甚至富可敵國。  而他三個兒子各因為出生的時序、背景不同而各有相異的性格,大兒子在范蠡尚未致富時出生,故性情較為儉樸,么子在范蠡致富時出生,故儼然帶著富家公子的闊氣,揮霍無度,難以守成。也因為小孩的性格不同而影響到二子的性命。由范蠡救子的故事可以了解到做事似乎並不是以「完全公正」為第一準則,長子個性樸拙,較會計斤論兩,說一是一,不知應變,如此一來,如何與貪官周旋;么子揮霍無度,若讓他出馬必定能與貪官成為莫逆,但范蠡仍舊讓長子出馬,或許他知道讓長子去必定無法帶回令人雀躍的消息。起初,范蠡原本要與么子載著千斤的銀兩前往搭救,范蠡應當知道派遣么子出馬,也許能夠救回二子的性命,但他終究敵不過長子的堅持及太太的規勸,他心中也明白結局會是如何。  由本文可以理解,世上沒有完全的絕對,不是存著正義就能走遍天下,單靠一件衣裳,無法適應多變的天氣;單靠一張臉譜,無法扮演多元的角色。正直固為好事,但可別成了固執,懂得變通才是長遠之道。如何因地制宜、如何進退得當都是一門學問。如何從英雄歸零,再從零達到英雄也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人生沒有永遠的巔峰,如何從起點再走回終點,這才是成功的人該學會的技能,在得志、得勢的時候割捨、放下,或許會是另一種獲得。


           多焦思維之內涵與應用舉隅     

「生死學與養生之辨證思維」講授大綱--(中醫篇)2     林比文


                                               時間:1999. 5. 28. 下午 200--550


                                                        地點:師大附中--演講廳


                                                        對象:師大附中--教師進修


一.  人的本質:「生死」----養生與宗教----(養生:養個人、社會、國家、人類之生;宗教:宗本的教化--本:即人的本質,人生本貌)


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之三,死之徒十之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之三。」這段話概括了自然界的人類從生命的角度去衡量,生命力量:往上提升的佔三分之一,往下沈淪下降的佔三分之一,從生命平順走向逆境的也佔三分之一;這裡頭如果從養生的層面來看,它隱括了生理、病理、醫理、藥理在日常生活中。


    米開藍基羅:俘虜--瀕死的俘虜和掙扎的俘虜


爬頤和園萬壽山後面的「智慧海」--360階:象徵--漸悟和頓悟是對立而統一的、互根又互轉的逐級上升


    參閱拙著:理想人格與真善美聖--兼釋羅光校長題字、羅慧明先生雕塑的輔大校訓形象造形藝術


易大傳:「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  人本學說-----人文主義


二.  生命宇宙:觀察方法:「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叔本華)


1.  觀心(即自我內心的觀照--以神觀道:以心觀道--大道可以無所不包):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成:創造神,住:保護神--【聖母】;壞:毀滅神(毀)--【最後的晚餐:猶大】【盜跖】;空:毀滅神(滅)--【聖殤圖: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放下來】)


2.  心觀(則是用空明澄澈的心性直照外物--心觀可以無所不達):道「心」----發展之規律特性:a.客觀性  b.隱蔽性  c.相對穩定性  d.普遍性與重複性  e.強制性


三.  多焦思維(透視)----養生「中觀多焦透視學」即『修身』的辨證論治思維的基礎:


    ◎多焦思維之內涵:


1.  時間思維與空間思維:


    時間思維(一劫:三世佛  道貫古今:回溯性思維-預見性思維-現實思維:把現實當作一種過程看待,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把握現實的命運和走向,並把現實當作系統看待,認真研究其時間結構和要素構成):動態性預見性 時效性 敏捷性---不同指向:回溯性 預見性 現實性---不同跨度:近期、中期、遠期(近期:急者治標,中期:曲適,遠期:緩者治本)。


    空間思維(德侔天地):多向性 複合性 非對稱性(參閱拙著:論蘇東坡:題西林壁詩)---類別:點式、線、面、立體(縱..--三維.多層次.多角度.多方法)


    愛因斯坦:宇宙中既沒有離開空間的時間,也沒有離開時間的空間、時間和空間相互聯繫的基礎是物質及其運動。


2.經驗思維與理論思維:


    經驗思維:差異性 直接可行性(適用性) 迅捷性(熟能生巧) 習慣性(連續性) 粗淺性--一種直接把握:對感性材料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也能從一種現象推論出另一種現象、從一種感受過渡到另一種感受,進而揭示出事物之間的某些聯繫和轉化,但由於經驗思維並沒有對感性材料進行嚴格的、科學的、符合邏輯的加工與整理,因此它沒有達到對事物本質、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及內在原因的認識,而只能是對現象間的個別的外部聯繫的認識。(把握不到--「系統整體功能大於要素功能的機械加合」,往往存在較大的盲目性)


    理論思維(基本型式:公理思維和辨證思維):抽象性 自覺性 間接可行性 系統性(能夠更深刻地把握客體的本質,對實踐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有助於提高思維能力並具有預見未來的功能)


    兩者相互區別、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繫、彼此依賴--一方面,必須堅持以經驗思維為基礎(因為經驗思維所獲得的大量、具體、現實的感性材料,是理論思維得以形成和實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素材、源泉越豐富,理論思維也就越深刻)另一方面,又必須堅持把經驗思維昇華為理論思維--經驗思維自身所固有的侷限性,只能靠上升為理論思維來彌補。


3.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感性認知):形象性-媒介.工具反映形象、通過個性反映共性 向理性形象認識的過渡  理性形象認識-意象 聯想 想像--向實踐的飛躍。


    抽象思維(理性 邏輯 理論):抽象性和概括性 能動性和間接性 邏輯性和系統性--其過程:1.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首先比較-其次分析與綜合-再次抽象和概括) 2.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兩者各有所長,相互滲透-分則具損,合則兩全--發展形象思維,強化抽象思維


4.常規思維與非常規思維:


    常規思維:習慣性 程序性 穩定性 迅捷性 保守性--其積極作用:靈活要求不合常規者-穩定規範的操作,其消極作用:教條式的搬用過去的經驗,恪守線性呆板的思維模式,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非常規思維:隨機性 開放性(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多樣 靈活 變通) 求異性:歷程性機制分三個階段:問題期-疑惑期-豁朗期(頓悟)--逆向思考


    兩者是相對的辨證關係--就思維客體的屬性而言,兩者之間折射著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思維運用而言兩者之間乃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關係:運用常規思維提高把握共性的效率,運用非常規思維開發挖掘個性的創造力;在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中堅持二者的統一。


5.日常思維與科學思維:


    日常思維:從思維載體來看,形象是進行日常思維的主要細胞;從思維類型來看,直覺思維是日常思維活動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型式;從思維特徵來看,從經驗出發進行判斷的情形在日常思維中最為普遍;其過程:信息感受、分析、比較、綜合、下結論等幾個環節:即信息處理--思考、判斷--檢查、驗證階段。


     科學思維:1.科學性-定性判斷,定量分析,未來發展的可能性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並提出多種方案,從中選擇優化方案;2.全面性:從全體總和出發,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法作整體、系統的聯繫;3.邏輯性4.創造性


    改造日常思維,逐漸實現日常思維科學化、現代化


、、、


、、、



12.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


    發散思維(遷移--多個指向、多個起點、多個邏輯規則、多個評價標準、多個思維結論等能夠靈活地變動:正遷移-積極作用、負遷移-阻礙干擾、中性遷移):1.多維性  2.變通性  3.創造性-獨特、突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 4.實用性: (具有普遍性--因為:思維對象的多樣性、認識器官的多元性和能動性、認識工具的多樣性)


    輻合思維(從各方面集中起來--歸納、還原-回向性認識過程):特點1.收斂性--又稱求同性或集中性--核心地位2.一維性:思考問題始終圍繞一個中心--統一認識、思想、意志、行動、、從而增強統攝力3.穩定性:輻合思維一般要在發散思維之後發生,其作法是按照統一的目的對各種思維成果進行歸化整理,因而是一種比較「純」的理性思維,相對於那種充滿聯想、充滿或然性和依據不足的發散思維,其穩定性能便十分突出,或者說保險係數比較大,此外,這種思維把認識歸因、還原為統一的現實來源,也增加了思維主體的心理穩定。  它是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思維形式--因為:目標的唯一性和權威性,個體思維的多向性。


    兩者有機結合的型態即綜合思維--任何問題的有效解決都是在思維發散的基礎上逐漸集中輻合,經過反覆試證、沈澱才確立起來的。1.強化發散思維:擴大思維的空間、時間、轉換、前進跨度。2.端正輻合思維:弱化思維的收斂性,打開輻合思維的枷鎖,科學的創造思維常常是按照發散--輻合--再發散--再輻合的方式進行的。故兩者不僅以實在的狀態相互聯繫和滲透,而且在對立中相互轉化和交替的綜合思維。


   ◎多焦思維具體應用之一:1. 四診與八綱:


 2. 四理「生理、病理、醫理、藥理」與理、法、方、藥--互根互轉


  3. 用藥如用兵:


a. 孫子:「夫未知兵之害者,則未能盡知兵之利也。」


b. 老子:「兵(藥)者,不祥之器。」


   --應用時機及輕重拿捏:「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c. 藥害成風:


 d. 醫誤率:(參閱:偏頭痛之辨證論治篇)   


.  結論:養生重「王道」----運動(才能避離掉「天主教所稱:人有七原罪~驕傲、毀謗、嫉妒、不貞潔、貪食、懶惰、貪婪」~生病的源頭)、快樂主義(陶淵明、李白、蘇東坡)、禪宗(王安石:才人老去例逃禪--安頓)、小國寡民(老人--時效性)


參閱拙著:東坡:題西林壁詩~析論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訂正北京、同仁堂、中廊刻石錯字及頤和園對聯錯置(深論、續篇) 林比文札記








天津、北京、承德、秦皇島之旅(2008.4.18~27)額外心得(續篇)


林比文札記


 


一、訂正錯字:遊長城、居庸關:回程經北京、同仁堂觀光景點(商場):其中廊刻石,大量引用「黃帝內經」名句,其中描述「調平陰陽」維持「陰平陽密」的重要段,將「陽密乃固」的「密」字,寫刻成蜜蜂的「蜜」字,是明顯的訛誤,執事者似乎須要再仔細斟酌、校勘一過。


 




「凡陰陽之要,陽蜜(密之誤)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白話解說:人體裡面陰氣和陽氣調和的重要綱領:首先是要維持「陽氣」密藏才能穩固(身體的健康);如果陰氣和陽氣不能調和(指一方偏勝),就像(一年四季)只有春天沒有秋天,只有冬天沒有夏天。因此,陰陽調和是最高明(標準)的法度;所以陽氣太強、超出它的範疇而不能固密,陰氣就會消失(斷絕);(只有陰陽交往,維持在)陰氣平和、陽氣周密,一個人的精神才能夠治平;一旦陰氣、陽氣相乖離、斷決交往,人的精氣神就會斷絕(死亡)。


 


 


二、中廊文字:高懸「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標語(黃帝內經語),裡面有穿著白袍的醫事人員引領著觀光團解說此句,謂:「不治已亂、不治已病:不去治療已經壞亂到難以治療的疾病」,「治未亂、治未病:治療身體裡面還未壞亂的疾病」;強調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在身,必須趁著還能旅遊來到名店「同仁堂」的機會診療、購藥,將身體治理、照顧好。


這種解法和我的認知有極大差別,也和中廊前端刻石中「黃帝內經」下段文義有所出入,特別拍照


釋疑。「治未亂」「治未病」都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預防醫學」,內經文義很明顯的指出,平時要加


強運動,鍛鍊強健的體魄,飲食要懂得節制,生活作息要順應四時而正常,這樣才是強民強國之正道。


習醫者必須「正德、利用、厚生」,才對得起「祖先」「子孫」,否則利用所謂的「專業」來「謀財害


命」乃「蒼生大纛」,這不正是黃帝內經所叮嚀的話語嗎?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白話解說:上古懂得養生大道理的聖人:(他們的養生術)以陰陽理論(學說~調平陰陽)作為指導法則,配合各種術(武術、運動)數(功法技術)來調和身子;飲食有所節制(寄至味於淡薄),生活作息正常;不隨便過勞(熬夜、追逐聲色等),所以身體功能、精神都能保持最佳的狀態,來享盡他的天年(自然年壽),大約一百歲才離開人間。現代人卻不是這樣,(養生:)把酒當成飲料(過著飲酒作樂的生活),任性妄為變成常態:醉著酒(藉酒氣)行房,性生活毫無節制,工作(追逐名利、聲色)弄得精疲力竭,耗傷他的精神元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重要,不斷過當的消耗它,逞一時的快意,而違逆生理、生命的天性;搞得生活起居紊亂,所以不到五十歲便成了一副衰老的模樣。上古懂得養生大道理的聖人,他們教導下民(晚輩子孫),都告訴他們要懂得避免傷風感冒,過著恬淡無知無欲的(樂觀而不去追求過當的名、利)生活,保持住真性、元氣(身體免疫力很強),體內維持最佳的精氣神,怎麼會輕易得病呢?


文按:這塊石刻談到的「養生大道理」,除了第一項「法于陰陽」(用陰陽理論~調平陰陽學說作為指導法則~第一塊石刻內容)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外,其他各項都容易體會、去遵循。所以必須補充說明,才能理解「古聖先賢」的「養生智慧」,為什麼要「首列」~「法于陰陽」?請參閱拙著:中醫文化與思維:「陰陽哲理的建立」(見附註);實際運用到養生、治病則隨處可見、可說,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調平陰陽」即是「養生、治病」的「總門,」「總門」過不去,其它便「枉然」,舉個例子來說:友人曾到上海某名企業家別墅看她女兒,主訴:皮膚長大痘痘困擾一兩年不曾好過,脖子緊、肩背腰酸、胸口悶偶而痛、頭重暈眩,容易疲倦,痰少、聲音容易啞啞的,脈緩,偶而會抽筋。病理分析:屬「寒濕積滯」太陽經。治則:溫中除濕、宣散表鬱。離開前,稍事參觀才下樓回旅館,一上車便告訴其室友:「它的裝潢顏色不對,若不改變,吃任何藥物都好不了!」「因為室內裝潢顏色全屬寒色系,人的視覺溫差:冷色系和暖色系相差57 C ,身體有寒濕鬱結,又住在冰庫般的屋子裡面,雪上加霜,寒濕疾病怎麼可能好?!犯陰陰之戒~陰氣偏勝。必須將部分裝潢顏色改成暖色系,如覆蓋鋼琴的布幔,黑色改用深紅,沙發椅靠背枕,淺綠色改成金黃色,再服用溫中除濕、宣表散鬱的藥方就OK了」(後來果真如是而癒)。這種認知就是「法于陰陽」「調平陰陽、、、陰平陽密,精神乃治」的養生智慧。所以「陰陽學說」運用極廣,習傳統醫學及學術者能「無知」陰陽之學乎!


 


 


 


三、遊頤和園長廊:中段依山平行道,有一對刻石「川淥雲飛」門聯:「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雲中開翠幄香雨霏微」布置成反八字的平行模樣,似乎不合古人「長聯」書法佈局「平衡」「美觀」的寫法。「雨霏微」應寫在內側,以符合清人「門」聯的書寫布置法則。


 



 


 



 


 附註:陰陽哲理的建立:中醫學說的基本特徵是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人體~用來治病和養生,認為人體一切機能活動無一不是處在互相聯系、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而聯繫、發展的實質即在機體自身的內在陰陽互根互轉的呈現。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 )陰陽是機體運動、變化、發展的動力源泉,生理和病理的發展變化就是機體內部陰陽的發展變化正常閾失衡與否的表現。它是古代醫家在長期觀察自然變化和人體實踐中產生的一種自發的、原始的辨證法則。他們直觀並玄覽地認識到生命宇宙有陰陽對立面的統一體在運動變化著。陰陽的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陳去)息(新生)的新陳代謝規律。


陰陽互為根基的對立統一規律是中醫辨證論治的核心。由於它擁有全面、豐富而深刻的內涵,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客觀地、全面地、發展地觀察生命宇宙的鑰匙,而且為我們具體地、科學地解決病證和養生提供了根本的方法。《素問》上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應象大論)陰陽為辨證的主要關鍵。張景岳說:「命之所繫,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理?」又說:「凡診病施治,先審陰陽,以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誤,則治何差之有?醫道雖繁,一言以蔽之,曰:陰陽而已。」《傳忠錄‧陰陽篇》他根據陰陽互根之理,認為陰與陽既不可須臾相離,更不能相失,而是有互相資生的作用。他說:「陰陽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須,缺一不可,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治法上也可運用同樣的原理來調理陰陽精氣。「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新方八略‧補略》又說:「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傳忠錄‧陽不足再辨》這是對人體陰陽、精氣互相依存、互相資生的認識而具體運用於治法上。「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此所謂元陰、元陽,亦曰真精、真氣也。」《類經附翼‧真陰論》人體之真陰真陽,只慮其不足,不患其有餘,故他不同意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他寫了「陽不足再辨」、「辨丹溪」、「大寶論」等,來論證人體不會「陽常有餘」。綜合地說:「夫人所重者,惟此有生,而何以能生?惟此陽氣,無陽則無生矣。然則欲有生者,可不以此陽氣為寶?即日慮其虧亦非過也。」《傳忠錄‧陽不足再辨》這是景岳比較重視溫補的理論基礎。他對於臟腑,則比較重視腎、脾,他認為腎更為重要。「命門為精血之海,脾胃水谷之海,均為五臟六腑之本。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而脾、胃以中州之土,非火不能生……豈非命門之陽氣在下,正為脾胃之母乎?故吾曰:脾、胃為灌注之本,得後天之氣也;命門為化生之源,得先天之氣也,此其中固有本末之先後。」《傳忠錄‧命門餘義》故治法上特別重視補腎,次及脾、胃的陰陽。《易‧繫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說明陰陽是一切事物所共同具有的。從張景岳的陰陽論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包含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


接著,我們對陰陽相互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的普遍應用,作進一步的剖析:中醫陰陽學說將人體視為一對立又統一的太極圖,是客觀存在的,是普遍的、絕對的。這一太極圖從生理方面看,包含人體內生長、變化的過程都是陰陽對立統一著的;它是人體生長的原動力。陰陽互相聯繫著 (互根性),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共生),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共營)。它的同一性是有相對的、有條件的;沒有一定的條件,既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它規定著人體生長的趨勢和方向。人體的任何發展都是向對立面的轉化。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又說:「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即含轉化的提示。陰陽無處不有,無時不有;即陰陽存在于一切人體的發展過程中,換句話說,人體生理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陰陽互根互轉運動。陰陽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沒有離開特殊性的普遍性。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認識陰陽的普遍性,能使我們把握各種人體存在和發展的共同本質和規律。它的特殊性是指身體內部所含的陰陽及其陰陽的各方面所表現出的特點。從病理方面看,病證的產生、發展和消失,都是由病證的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指病證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病證的內部陰陽轉化;外因則是外部陰陽的聯繫和作用。內因決定病證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病證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病證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但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和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例如一個陰虛體質病人,在一定條件下,給予滋補等調養,可以轉化為強壯堅實體質;反之,亦然。病證內部陰陽轉化的結果,一方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另一方面則由大變小,由強變弱,即一切陰陽轉化都依一定條件向它們的反面轉化著。生命宇宙的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是由自身陰陽轉化引起的,是人體內部陰陽發展的過程,呈一曲線圖形(生命宇宙縮形圖),此圖說明人體內部都存在著新舊兩方面的陰陽轉化,新的方面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被支配的地位上升到支配地位;舊的方面由大變小、由強變弱、由支配地位下降到被支配地位。當新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的生理物質的性質就轉化為新的生理物質的性質,舊生理物質就被新生理物質所取代。而且人體生理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在生物學和生理、病理學中,是指生物有機體外界攝取營養和從體內排出廢料的過程,以及細胞、病菌的不斷產生和不斷死亡互相更替的過程,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這種規律現象古人在物質水平不高的時代,很智慧地用陰陽「互根」「互轉」「消息」的道理,形象地描繪下來。作為理解人體生理、病理及一切事物的普遍繫聯和永恆發展的鑰匙。


總此,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身體內部兩個對立面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證變化的動力;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身體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質和量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理變化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它揭示了身體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之間的辨證關係及生理發展、病證變化的方向和道路。它們的聯繫是生命宇宙(身體)的有機組成。而陰陽互根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辨證論治和養生的核心,是理解其他規律的鑰匙;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和陰陽消息的新陳代謝規律是事物對立面發展的表現形式,它們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而在陰陽互相轉化的質量互變規律,還必須指出:在病理上,陰陽對立統一的質量是在病證的質保持其穩定性的量的限度、幅度和範圍。病證的存在和它表現出來的性質,是由肯定方面決定的,此時陰陽對立統一下的質量是守恆的、互根的、互轉的。病理上的質是指一病證區別于他病證的特殊的內在規定性;認識病證的陰陽性質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病證的質,才能區別病證,才能正確的認識病證。量是指病理上的病證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的規定性。它可以用多少、大小、高低、長短、輕重、快慢、有無、難易等數量來表示。量也是病證本身所固有的,任何病證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有量的規定性。


量與病證雖然也是不可分割的,但量與病證的存在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這主要表現在一定範圍內量的改變,並不影響病證的存在與否。對於病證、藥劑量的認識是對病證、藥劑認識的深化。從事中醫臨床實踐,對辨證論治及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的辨別組構,既要有病證的定性(定:判斷。性:屬性、性質)定量(量:規模、程度、劑量等)分析,也要對藥劑作定性定量的分析,即要對病證、藥物的性質確認,也要有病證、藥劑的定量捏拿分析,只有從認識病證、藥物的質進到認識病證、藥劑的量,才能使認識精確。中醫治病「調平陰陽」、「以平為期」便是要認識把握陰陽互轉的質量互變規律。醫生一定要做到「胸中有數」,這樣才能正確使用藥物之偏性來攻除臟腑偏熱偏寒的病邪,減少臨床時的盲目性,方始沒有「喪身殞命」的憂慮。《莊子‧ 天道篇》的「輪扁斲輪」提到有關「數」的寓言故事,很能啟發認識病證、藥劑的數量對認識病證、藥劑深化的意義。「輪扁曰:斲輪,徐則甘而不固(不牢固),疾則苦而不入(不能進入標的)。不疾不徐,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量度)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每一病證都是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的結合和統一;陰陽互轉的轉化點是病證由量的變化到質變發生有一定的量度極限--臨界點,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和把握病證變化的臨界點是極有意義,也十分重要,它可以使醫生更準確地認識病證和掌握藥量、更有效地對客觀病證的矯治。掌握量變原理,用在養生上可以維持健康的繼續存在,用在診療上可以促進加快某病證的量變,推動其質變的發生,達到「調平陰陽」的目的。當身體功能低下,質與量都在常閾之下而又陰陽失衡或陰陽平衡時,「調平陰陽」的要領就必須遵循景岳:「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絕。」和「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善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此自有不可分之妙用也。」的告示去做,否則違離生命宇宙陰陽、精氣相互依存,互相資生的規律,鮮能有「妙手回春」的診療效果。中醫在臨床上常提到的「氣陰兩虛」、「氣血兩虛」等,指的便是一種低水平的平衡,仍屬不健康的平衡,必須照景岳提示的方法調補,達到正常的平衡(正常閾),是維持生命健康的必要手段。這個理論對虛損勞傷的治療,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又按:篆「老斲輪」自況者取義於此。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肩凝症」「五十肩」「肩甲骨酸痛」的簡易「辨症論治」~答覆禹柔的問題 林比文

答覆禹柔問「肩甲酸痛的處置方法」的問題


                    林比文簡牘


 



 



2008/05/23 22:30:26


 




姑爺爺,我是禹柔


想請問您就是我外婆他65歲,他最近好像就是肩胛骨酸痛,然後手臂舉不起來


想問看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他舒緩酸痛,活絡筋骨的?


(PS.外婆有心臟病)不是,說錯了,外婆是有高血壓不是心臟病



玄覽堂主人2008/05/24 11:46回覆


禹柔:姑爺爺瞭解你提問的問題了,不知你外婆~親家母現在住哪裡?如果是在北部方便過來,可利用週五白天我在家整理資料的時段(電話先聯絡)過來,如果在東部不方便,那就無能為力了。話雖如此說,肩甲酸痛可是時下常見的疾病呢!它的來龍去脈及處置方法也有共通原則可循、可說:肩甲酸痛俗稱「五十肩」「肩凝症」,有單邊、雙邊及帶著其它兼雜症,基本原因是「寒濕凝結」於肩膀、脖子、背腰、、、,而令手臂難舉,這種「局部性的寒濕型感冒」又與生活、飲食有密切關連:生活上一般是運動不足,不小心(沒有謹避風寒)讓冷氣、冷風吹著、凝結在肩膀,又沒及時保暖、運動把它化解開來,接著又吃水果、喝冰品果汁~精力湯等寒性食物或藥物,使肩凝症更為惡化,或是生活上有些閃失、不適而引起,以上是遠因、近因的概略情形。它的病理是:「寒濕凝結」會造成「患部」微血管(氣血)循環不順暢,而出現「酸痛」症狀,中醫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治療指導總則。因此,一般「按摩」「熱敷」「推拿」「貼藥膏~酸痛膏」「打針、吃藥」等措施,無非就是要使「患部」氣血通暢。由於一般都有一些兼症,如妳外婆~兼高血壓(或許還有其它兼症),所以上面舉的「一般治療方法」有沒有全面照顧到、對症不對症、、、便關係到治療成效的好壞了。又「病人」的「飲食、生活」有無配合好,也是治療成敗的關鍵所在。再進一步分析,「寒濕凝結」:有「寒多」「濕多」之別、有「外寒內熱」、「內外皆寒」(虛症)之異,有「兼全身濕重~疲倦」「兼腸胃脹氣~消化不良」的不同,更有「兼痔瘡、鼻子過敏、白帶、慢性疾病、皮膚病、、、」千百種態樣,用藥處方或外治、手法通通要考慮進去,才能算是「對症下藥」「惟適之安」~只有適宜的才會走向平安道路。否則就會出現「繅絲益紛」的結局。明白以上分析,再「舉一推十」,答案便在其中了。                   姑爺爺簡覆   2008.5.24.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訂正北京、同仁堂、刻石錯字及頤和園對聯錯置 林比文札記







           天津、北京、承德、秦皇島之旅(2008.4.18~27)額外心得  林比文札記


一、              訂正錯字:遊長城、居庸關:回程經北京、同仁堂觀光景點(商場):其中廊刻石,大量引用「黃帝內經」名句,其中描述「調平陰陽」維持「陰平陽密」的重要段,將「陽密乃固」的「密」字,寫刻成蜜蜂的「蜜」字,是明顯的訛誤,執事者似乎須要再仔細斟酌、校勘一過。




「凡陰陽之要,陽蜜(密之誤)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白話解說:人體裡面陰氣和陽氣調和的重要綱領:首先是要維持「陽氣」密藏才能穩固(身體的健康);如果陰氣和陽氣不能調和(指一方偏勝),就像(一年四季)只有春天沒有秋天,只有冬天沒有夏天。因此,陰陽調和是最高明(標準)的法度;所以陽氣太強、超出它的範疇而不能固密,陰氣就會消失(斷絕);(只有陰陽交往,維持在)陰氣平和、陽氣周密,一個人的精神才能夠治平;一旦陰氣、陽氣相乖離、斷決交往,人的精氣神就會斷絕(死亡)。


 


 


二、中廊文字:高懸「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標語(黃帝內經語),裡面有穿著白袍的醫事人員引領著觀光團解說此句,謂:「不治已亂、不治已病:不去治療已經壞亂到難以治療的疾病」,「治未亂、治未病:治療身體裡面還未壞亂的疾病」;強調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在身,必須趁著還能旅遊來到名店「同仁堂」的機會診療、購藥,將身體治理、照顧好。


這種解法和我的認知有極大差別,也和中廊前端刻石中「黃帝內經」下段文義有所出入,特別拍照


釋疑。「治未亂」「治未病」都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預防醫學」,內經文義很明顯的指出,平時要加


強運動,鍛鍊強健的體魄,飲食要懂得節制,生活作息要順應四時而正常,這樣才是強民強國之正道。


習醫者必須「正德、利用、厚生」,才對得起「祖先」「子孫」,否則利用所謂的「專業」來「謀財害


命」乃「蒼生大纛」,這不正是黃帝內經所叮嚀的話語嗎?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白話解說:上古懂得養生大道理的聖人:(他們的養生術)以陰陽理論(學說~調平陰陽)作為指導法則,配合各種術(武術、運動)數(功法技術)來調和身子;飲食有所節制(寄至味於淡薄),生活作息正常;不隨便過勞(熬夜、追逐聲色等),所以身體功能、精神都能保持最佳的狀態,來享盡他的天年(自然年壽),大約一百歲才離開人間。現代人卻不是這樣,(養生:)把酒當成飲料(過著飲酒作樂的生活),任性妄為變成常態:醉著酒(藉酒氣)行房,性生活毫無節制,工作(追逐名利、聲色)弄得精疲力竭,耗傷他的精神元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重要,不斷過當的消耗它,逞一時的快意,而違逆生理、生命的天性;搞得生活起居紊亂,所以不到五十歲便成了一副衰老的模樣。上古懂得養生大道理的聖人,他們教導下民(晚輩子孫),都告訴他們要懂得避免傷風感冒,過著恬淡無知無欲的(樂觀而不去追求過當的名、利)生活,保持住真性、元氣(身體免疫力很強),體內維持最佳的精氣神,怎麼會輕易得病呢?



 



三、遊頤和園長廊:中段依山平行道,有一對刻石「川淥雲飛」門聯:「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雲中開翠幄香雨霏微」布置成反八字的平行模樣,似乎不合古人「長聯」書法佈局「平衡」「美觀」的寫法。「雨霏微」應寫在內側,才合乎清人「門」聯法則。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彩繪人生:荷蘭、庫肯霍夫~全球最大的球莖花卉(鬱金香、風信子、水仙等)花園~ 200張 林比文札記

                          林比文旅遊札記




與內人、陳秀蘭大姊循賞花路線(捷徑)逛園一圈三小時多,拍近三百張照片,見部落格相片簿~鬱金香之旅:花種以鬱金香、風信子、水仙為主,搭配薔薇、杜鵑及許多灌木時花,顏色變化、花圃造型、花帶錯落有致,冶艷至極。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 林比文論詩




           


   月下獨酌(四首之一)    林比文論詩  2005.3.10.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文按:


    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沒有不是深諳人情世故的,而其偉大的藝術作品無不是人生的返照;李白的飲酒詩作,素為人們稱頌,這首「月下獨酌」更是別具一格。這首五言古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人生孤獨無奈的深沈感慨,並提出積極樂觀面對的人生觀。他抓住了生命的本質:「我」的「獨」義,認清人的一生無論是踽踽獨行或是熱鬧非凡,到頭來都是殊途同歸到既「孤」且「獨」的境地。這是自然的、宿命的原型。從這個原型去看生命,那麼生活中的種種情節和事件,它們和生命的有機繫聯關係是如何?作者體悟到宿命的原形後,是持怎樣的人生觀來對待自己的生命?以下我們就從真實生活的形象,來探討作者這首詠頌生命的藝術作品。


    詩開頭兩句和末尾兩句緊扣著題目:「月下獨酌」,總寫人生在世的孤獨景況。首先我們來分析李白詩作的現實意義;文學藝術的真實性,是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而對於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來說,世界觀和人生觀中的積極進步的因素,又是使這一基本原則得以實現的重要因素。什麼是真實?怎樣才能深刻地認識和表現出生活的真實?這就需要聯繫作者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作具體的分析。作者觀察到,人生在世就像活在萬花筒般的娑婆世界,雖然是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裡,但是每個人都過著自己的生活,於是作者用移情的象徵手法,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們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作者又掌握到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本質的發展過程是「無相親」的原貌;可是在生活的真實現象卻是載歌載舞、熱熱鬧鬧的場景,那麼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去描述呢?作者理解到生活形象的真實性,既不能像照相機一樣,機械地的把生活現象的真實,照搬到作品中來;也不能像未來主義和理想主義一樣,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理解,把現實生活的現象作過多不切實際或無法證明的分析和推測;李白是最懂得生活、最懂得享受人生的浪漫詩人,他的詩作,抓住具有本質特徵的生活的真實現象把它集中起來、概括起來,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質的真實;因此,中間的十句藉月亮和影子與自己的關係作比喻,作為生活的真實的人際典型形象,並把彼此間的活動形象集結起來,便成了一首禪味十足、動感十足的「生命之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順著首兩句的條件、氛圍(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宣染而來。也是人生群際關係最貼切的形象比喻;緊接著用「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呼應首句的「一」、「獨」的人生本質;說明與我們相交往的人士,無論多麼親近,永遠無法完全明瞭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同「月亮」和「影子」永遠不能況味「酒國心境」一般,最多只能陪伴著我們而已。所以每個人的內心,當在月闌人靜的時候,最能感知「寂寞」「落寞」「孤獨」。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看似空靈,其實是在強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暫時結伴的月亮和影子那般的輕渺、淡漠,既不能常相依,又不能真正分憂解愁(雖然李白與周遭的朋友,也有深情款款的時候,但大都是在描寫分別時短暫的難分難捨之情,背後隱藏著的仍是孤獨的悲哀,例如: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青春年華、健康時光又是那麼短暫,那麼及時享樂、活在「當下」似乎是唯一比較正確的選擇,尤其是年過半白的人,更須把握當下的「春--青春活力還在的時候」;這是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觀。歌頌生命要從實際生活出發,敢於面對事實,只有在這個積極進步的思想立場指導下,作者才能看出生命的本質,才敢於大膽地揭示積極生活的態度,並提出警策性的詩句來。


    說到這裡,必須指出一個問題,就是一般學者習慣性的思維,常把「花間一壺酒、、、舉杯邀明月、、、月既不解飲、、、行樂須及春、、、醉後各分散」與「酒國文化」劃上等號,當作是李白的標籤--瀟灑、浪漫、玩世不恭或出世、消極的人生觀的寫實,是不敢面對現實的逃避態度,正是由於這樣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有必要在此作澄清,指出作者的進步積極的傾向因素,說明其現實主義的真實性。當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思想認知來解讀詩句,但更重要的是要試圖站在作者的立場和觀念進行解釋,正確的理解詩旨,才能和作者的原意合契。


    有了這一層認識,對以下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詩句,不會再用輕慢、玩世的態度理解它,而是用嚴肅、正經的態度進行解讀,在反映作者「行樂須及春」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下,它不僅抒發了詩人對「暫伴月將影」的不盡感慨,也寫出了一般人的共同感受下的理想人生觀;確實「載歌載舞」的人生,是一個理想的生活內容。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養生醫話:回覆學生何筱敏提「喝黑糖薑母茶」「生化湯」「轉骨方」等問題 「生化湯」段等於回答前篇~「枸杞子可以明目嗎?裡「四物湯」待續 林比文簡牘







林比文養生醫話:回覆「喝黑糖薑母茶」「生化湯」「轉骨方」等問題  兼回答「月經結束可以喝四物湯嗎?」道理同「生化湯」


老師好:


         謝謝老師這麼快就給我回覆,我還有問題想問老師。


1.常聽人說 : mc來時要吃黑糖、或喝黑糖薑母茶,以我目前的狀況適合這樣做嗎?


2.mc來時需要喝生化湯嗎?每個人都合適嗎?


3.我的小孩正值發育期,對於坊間的轉骨藥方?我們該不該相信?應如何選擇判斷?


                                                        學生 何筱敏 敬啟 2008.5.11



玄覽堂主人2008/05/12 20:11回覆


筱敏學棣:再次留言已閱悉。上則回覆因為沒仔細檢查一遍,錯了兩個字,掛上去立即發現,卻無法在留言欄更正,弄了一陣,只好將整則複製到我的文件去改;同時將方子作理、法、方、藥的分析,並和「廖風德爬山猝死」分析推理列為醫案醫話(花了五六小時)。然後將「廖」的部分掛上去了~你可能已經閱讀到了,和報載及電視上的評論、說法有很大的出入;如果你有閱覽前篇「枸杞子可以明目嗎?」答案當已了然。同理,新問的三個問題,答案都是「否定」的。第一:刻意喝任何東西(包括豆漿、優格、豆花、四物等營養品),常常會出現「量變產生質變」的問題,而它的「臨界點」在哪裡?常人、專家是無法感知的;一旦察覺時,已經來不及了。道德經所謂:「道之所惡,孰能知之?」「聖人猶難之」!偏偏世人對這方面的問題都是「刻舟求劍」「鄭人買屨~寧信度而無自信也」。如果一個人喝黑糖薑母茶,聞起來很香,入口感覺通體舒暢,口感很好,身體發出的訊息是正面的,那就是「適合」你體內「欠缺」「需要」的「物質」(營養品),喝下去口感是「還想再喝」!(不是你的意志、外來學問、知識的主觀意識所主導的需求),那就對上部落格「唯適之安」的文意了。所以每個人的條件不同,需求不同,病情有別,怎可「人云亦云」造成「以訛傳訛」的社會流行現象呢?第二:標準生化湯屬溫潤的方子,使用它的目的是溫血,不使惡露(敗血)結塊,阻礙敗血的排除;所以先決條件是要有「敗血難排」;而mc是人體的自然生理現象,只要生活飲食正常,不太可能出現病象;就是出現病象,也可能有千萬種差別,怎麼可能「每個人都適合」?由於它屬「溫潤」,所以有「熱象」「濕滯」等疾病者:項強、頭重、背腰腳酸、鼻子過敏~涕白、黃而多,有痰,咳嗽、 B肝帶原,胃脹、消化不良,大便軟,便結有痣瘡,白帶、黃帶,口臭,口乾口苦,有舌苔,失眠、多夢紛紜,胸悶煩躁等兼症,只要出現一項,就當列為禁忌。(可參閱:憂鬱症案例~使用生化湯的療效,如何坐好月子?使用生化湯的時機。四物湯禁忌同此,只是四物湯沒有生化湯那麼溫,但是四物湯更黏滯~更不容易消化)第三:小孩發育期是極自然的生理過程,他們的身體就像是原裝的進口汽車、電視機,機能極精密完善而後出廠、出口,隨便吃藥(轉骨藥、各種維他命、大小善存、健康食品、各種補品、補藥等),就像將原裝貨隨便拆卸、塗機油,然後再用手工將其裝回去,人工多會裝也不如原裝來得好;更何況拆卸塗的機油可能產生糟糕的後遺症呢!至於「坊間的轉骨藥」大都屬於「活血化瘀」之類的功能,正常發育現象並沒有「瘀血」的問題,「藥不對症」如同汽機車加錯汽油,嚴重後果你該清楚!至於孩子發育,有時看起來會有遲緩、不良的狀況,別操心,那是如同「狗狗,快速成長到三四個月會有階段性的遲緩現象,過了又會快起來;在 一兩 歲期間出現幾次」;所以當遇上遲緩階段,不必去擔心、害怕長不高、長不大;如果你擔心害怕而去用藥~「揠苗助長」,那就會出現「早開的花早凋零,花朵也不會是長得最大朵」的後遺症,如果是女孩子,「月經」提早來,「提早發育」「提早長高」、、、,結果「月經提早結束~停經」(可能提早三五年結束~換句話說:短命三五年)等意想不到的後遺症,那是你希望看到的結果嗎?古書說得好:「王道蕩蕩,遵王之道」、「道法自然」,用莊子說過的:「以鳥養鳥」「飯牛牛肥」去教養孩子吧!(以後這類問題還可以使用email信箱:pwl.jj@msa.hinet.net   難老藝苑主人簡覆2008.5.12.



叮嚀的話:


本部落格「養生醫話」有呼籲、有警告、有勸勉,希望閱讀者能參閱相關篇章,融會貫通,並傳播給親友正確的「養生觀」。2008.5.31.


 



 


附加一則最近的新聞報導,林女士的兒子還是長庚醫師呢!



新聞首頁 >健康 >醫療衛生 >中時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字級設定:


吃保健食品增免疫 反罹罕病


更新日期:2008/05/26 04:33 張翠芬台北報導


六十一歲的 林 女士聽信朋友介紹,吃了國外進口的直銷食品「邁多草精」、「必多益」黃耆膠囊,據稱可增強身體免疫力。但吃一個月後全身出現紅斑,臉上都是斑剝紅疹,四肢皮膚變厚脫屑!一年來她遍訪名醫,最後台大診斷為罕見的免疫疾病「毛孔性紅糠疹」,迄今她仍與疾病奮戰中。


女士因父親有糖尿病,母親罹患癌症,她怕有家族遺傳,所以聽友人介紹,服用從加拿大進口的直銷保健食品「邁多草精」早晚卅CC,以及「必多益」黃耆膠囊每天二顆,調理體質。


症狀愈吃愈嚴重 停用已不及


連續服用一個月後,她從額頭開始冒出類似青春痘的紅疹,慢慢擴散全身,背部、四肢長出大塊紅斑。她詢問直銷公司,公司聲稱是「好轉反應」,要繼續吃才能排除身體累積的毒素。她又服用一段時間,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她嚇得不敢再吃。


女士說,一年來看遍各大醫院名醫,幾乎各醫院最 權威的 醫師,能看的都看了。醫師一直當成乾癬來治療,從外用類固醇、口服A酸到照光治療,病況始終沒有改善。滿臉紅斑、皮膚很乾,不斷變厚脫屑,手掌覆蓋一層厚皮,手指無法靈活動作,天冷時厚皮皸裂,痛徹心扉。


全身長紅斑 一年仍未醫好


經切片檢查,台大 蔡呈芳 醫師確認她罹患的是一種罕見免疫疾病「毛孔性紅糠疹」,台大醫院一年的病例不超過五人。蔡呈芳說,罹患毛孔性紅糠疹的病人,可能體內有免疫惡化因子,少數個案體內的腫瘤壞死因子稍高。但到底是何種情況被誘發,不易判斷。


他指出,服用保健食品一定要謹慎,他在門診曾看過有些民眾吃「靈芝」反而誘發乾癬,某些食品成分可能會過度活化身體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失衡。


近半年, 林 女士改採中醫調理,臉上斑剝的紅疹塊已消褪,但四肢厚皮紅斑還在。


身心受折磨 改用中藥調理


執業醫師林名育表示, 林 女士本身屬熱性體質,又連續吃一個月含黃耆的膠囊,等於「火上加油」,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化,誘發病變。中醫以清熱涼血原則調理,但可能需要一段時日才能痊癒。


女士說:「花錢事小,得了這種病,對身心的折磨和痛苦,不是一般人能體會的!」一年來,她出門飽受異樣眼光,別人都以為她生了傳染性重病。身為長庚醫師的兒子原本主張控告這家直銷公司,她認為先把病治好最重要,「我不敢再亂吃了!也希望不要再有人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