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再談雅虎「文化館」~「相簿」價值(簡槁一)

再介紹雅虎「文化館」、「相簿」價值(簡槁一)
由於雅虎將關閉部落格而將雅虎文章轉移至此,其中「相簿」部份,沒有轉移過來,殊為可惜。蓋因本格屬於「全人教育」,談論核心是「全部人生」的「宗本教化」問題。因此,各類文章、相片、印章等,均屬我的「人生實踐」觀察到的「全人問題」;換句話說,那些東西「有機繫聯」即是「全人面貌」;任何一區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生過程實際記錄」。
「人生旅途」是一個「單程票」的旅程,就拿「旅遊」一事來看,六十歲遊過六十個國家(大陸二十幾趟算一個國家),「相簿」裡好似只紀錄著「印度、尼泊爾」「西藏」之旅,主要原因是從「宗本教化」層面,以我的專長(古中醫、國學底子較好)比較能理解到的東西(真正要瞭解世界各地文化宗教等,必須具備歐美文化根源的希臘文、拉丁文、、及各地古文化文字、、、),還好「宗教~宗本教化」都是探討及關懷「人」「全人」的東西,因此,「世界各宗教、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相通處。既使文化、宗教等的文字、符號迥不相同~例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ABCD、、、1234、、、,用來記載「人類、人生」的「時空」內容,總是「同本、同宗」(萬流一宗)地「匯流」到一個「人」字上。
我曾在介紹《中醫文化與思維》的「人本特色」前言~說道:《易大傳》:「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司馬談《論六家要旨》開宗明義的引用它,作為綰合「諸子百家學說」的概括形容。今天大學裡各科各系和社會上各行各業,似乎也可做出同樣的結論。其實,天下學問何止三百六十行,它們「一致」「同歸」到什麼地方去?答案是「人」。人類一切的文明活動均離不開人,以人為本(基點、終點、核心)的學說或文化,我們管它叫做人本哲學、人本文化、人本主義;中華文化是人本色彩最鮮明的文化之一;今天我們發揚中華文化,可以從事的方面很多,而闡明中醫學理或許是最能證明「博施濟眾」、「內聖外王」人本學說的一環。老子說:「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五十五章)從前子貢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只)於仁,必也聖乎!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己以敬。」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人。」子路又問:「如斯而已乎?」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其猶病諸!」(憲問)《論語》這兩段「堯、舜其猶病諸!」的文字記載含意同老子所言近似,都是強調「人本學說」的順序是「先內聖」而「後外王」(先能自度而後度人,若是自度都度不了、如何能度得了人?),也就是《禮記、大學》篇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像林00之徒,無法自度~洗腎,如何能度人?~印證『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之經文)以上引文無論是「博施濟眾」的仁人聖人的智慧經驗,或是「修己以安百姓」、「內聖外王」的君子哲人的深邃哲理,同樣地閃爍在中醫哲理和文化上。
所以我能用中醫學理及臨床經驗,來解讀《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的「宗本教義」(兩本書寫了六十萬字),道理在此。再用此相通到「儒釋道」,甚至通及「西洋文化、宗教藝術、、、」~
~「儒釋道」:在廣袤、遼闊的震旦大地上,參訪過數量眾多的古剎梵宇,清宮樓觀,探求其「宗本教化」之密,得用藏傳佛教(密教)「染淨之說」(參閱:本格相關篇章),訂正東晉、竺道生(號稱:中國十大名僧之一):「闡提不能成佛」硬要說「闡提也能成佛」之誤,緣起於此;也因此,從「生命的宗本教化」思維,特將布達拉宮內的「藝術文物」,公諸於世。那些作品,一件即意涵著一本書的精華,內行人便能花上半天時間解讀給世俗人聽。這些珍藏品,有緣者當能「見道」般欣喜地「當錄」來欣賞。
~「西洋文化、宗教、藝術」:參訪過世界各大宗教「各式教堂」「清真寺」「藝術殿堂」「文化博物館」等,寫出許多:本格《與石頭對話》諸篇章。
許多篇章附上的一些照片、手書、印章、字畫、、、及隨著布達拉宮的「藝術珍藏」相參透的西洋照片,都一併在「相簿」裡。
總而言之,整個部落格就像一棵「生命樹」,樹上任何「吉光片羽」都是生命體的「必需品」~這些經過我多年「撿拾」而流露出來的「成熟作品」,希望「香客們」也能分享、沾喜。
誠然本格就像「名山、大川」上的「瓊樓、寶剎」,雖有眾多觀光客、膜拜者,其中不乏「好奇者多」「無知者亦不少」,更有「進寶山而空手出者」徒呼「莫宰羊」地摒棄,、、、。其中「養生術」幾人能「知行合一」?如:《釋迦牟尼頌~養生歌》《老子道德頌~養生歌》:能知能行者有幾人?若真能「知行合一」還真是可以達到「半部《論語》治天下」呢!(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